科室: 情感障礙科 主任醫師 苗國棟

  看上去,這四個概念似乎又沒有什麼關聯。但是,以我的個人經驗,我認為這四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關聯,並對理解某些精神病現象有幫助。

  餘音繞樑源自於一箇中國古代的傳說。傳說戰國時期,一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飢餓,斷糧已好幾日了,於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絃,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後,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餘音在房樑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實際上,此處的“餘音”在心理學中屬於表像性質的心理現象,即聽覺記憶痕跡在人意識領域的再現。與此相似,其他記憶痕跡在人的意識領域再現的現象也不少見,如看到青杏就會有“酸”的味覺記憶痕跡再現,甚至帶來“倒牙”這種條件反射式唾液腺分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聽覺記憶痕跡再現在現代社會裡也並不鮮見,只是沒有人把它誇張到那個程度。例如,某著名歌手的擁躉在從人聲鼎沸的音樂會現場離開後,腦海中不時會迴響起其最愛聽歌曲的曲調和歌聲,有“餘音嫋嫋、不絕於耳”之感。

  因為這種“繞樑餘音”是人們主動或自願喚起的回憶,既不會給人帶來不適,更不會影響人當前的情緒狀態,也因能隨時終止而不會對隨後發生轉換的心理活動有任何干擾,也就不具有“致痛苦”性質。對於產生這種現象的具體個人而言,這樣的聽覺記憶痕跡再現具有“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特徵,也就不會特別在意和關注。

  “手機鈴聲幻覺症”是我從網路上獲得的概念。這也是類似於“繞樑餘音”樣的聽覺記憶痕跡再現。有人會頻頻覺得自己的手機鈴聲響了,檢視手機時總是發現並無來電,以致懷疑自己的聽覺出了問題。這種現象在習慣於使用手機聯絡而當前正擔心或期待某些訊息傳來的人最多見,如病房裡有自己經治病人處於病危狀態的住院醫生,或病房裡有危急險重病人的值班醫生,大多有過這樣的體驗。由於這種聽覺記憶痕跡再現時,當事人往往伴隨較強烈的關注和相應的焦急或焦慮情緒,他們也就多有“不請自來、揮之不去”的主觀體驗,甚至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痛苦。

  無論前述“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聽覺記憶痕跡再現,還是“不請自來、揮之不去”的聽覺記憶痕跡再現,都不具備精神病理意義,當然也就說不上是病態,應該算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吧。然而,與上述現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並可能引起當事人主觀痛苦的一類聽覺記憶痕跡再現就具有精神病理意義了,這就是“強迫回聲”。強迫回聲是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特別是兒童少年期起病的強迫症患者常見的症狀之一,而且極易被混淆為各種形式的“幻聽”,以致導致誤診。

  強迫回聲是患者在無意中不自主地出現在“腦中”的聽覺表象,多數為聲音含糊不清、語義也不明確的聽覺樣體驗。因為兒童少年患者在人生經歷中尚缺少“繞樑餘音”樣體驗,自然會因這樣奇異的體驗而焦慮不安,既可能因緊張而尋找相應的聲源,也可能因焦慮而期待驗證該體驗是否重複出現。在這種情緒和反應方式影響下,強迫回聲出現的頻率會顯著增加,以致部分患者努力去猜測這些聽覺樣體驗所包含的資訊。若此時患者恰有情緒低落、自卑等抑鬱發作症狀,就會猜測到“聲音”是指斥其人品、言行“不端”的內容,直至認為是辱罵性質的語言。這樣,強迫回聲就演變為“幻聽”了。若患者又通過反覆“驗證”後認定有外部的聲源,就會成為“真性”的“言語性幻聽”了。若不能確定相應的聲源,患者的強迫回聲樣體驗就更典型一些,以致感到有不少是在“頭腦中”聲音,成為精神病理學定義的“假性言語性幻聽”。那些覺得“幻聽”內容使他們痛苦、反感或厭惡的患者,要麼通過採取放大環境聲源音量如播放音樂的家庭音響或手機耳機音量來“壓制”那些幻聽聲音,要麼就用棉花或紙團堵塞耳孔,以期阻止“聲音”傳入到其耳朵。這樣的行為具有強迫行為的特徵,早期或許有一定效果,但隨著病情發展,患者的這些努力就變得毫無意義。

  我們曾經於2011年進行過一項小樣本的研究,不少有“真性言語性幻聽”的患者都回憶起,在他們的幻聽初起階段,有過“聲音”在“腦中”而非耳邊的體驗。因此,對“幻聽”做細緻的瞭解和鑑別是有效降低精神障礙誤診率的重要臨床能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