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保健所 副主任醫師 趙莎

  每年新生入學後不久,就會有很多家長帶著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到醫院就診,家長訴說,老師認為孩子好動要求帶到醫院檢查,是不是有多動症?那麼,孩子“好動”,是不是一定就是多動症?是不是交給醫生就萬事大吉呢?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多動症?

  多動症是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的發育行為障礙,影響兒童的認知、行為、情感、社交和發育功能。一般患病率為3%-5%,而30%多動症患兒會出現學習問題,部分患兒主要症狀可持續到青少年或成年,嚴重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工作及生活。

  其實,並非如“多動症”其名,所有患兒都有活動過度的症狀,還存在其他症狀及多種症狀混合的情況。

  主要表現有:

  1、注意力集中困難 注意力集中困難是這類孩子的核心症狀。表現在課堂上注意渙散、選擇注意短暫,易被無關刺激吸引或好做“白日夢”,答非所問、丟三落四、做作業拖拉,就連做遊戲也顯得不專心,與他人交談眼神遊離等。其結果是不能有效地學習。

  2、活動過多、衝動 與年齡不相符合的活動過度是多動症最突出的特徵。這類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好動、不安寧,幼兒時表現出精力充沛,不停地奔跑、活動。 上學後表現突出在課堂上坐不住,身體在椅子上不停挪動, 嚴重的則擅自離座,在教室裡走動。 好與同學說話,推撞別人,惹是生非或做各種怪樣。

  3、學習困難 多動症患兒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由於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動過度而影響學習,神經心理學測驗表明在注意力記憶視運動及概括推理能力方面有障礙。

  目前多動症的藥物治療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但通常無法解決孩子學習困難、行為偏差、人際適應不良等問題。專家建議:多動症患兒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醫生、家長和老師要聯手,為患兒量身定製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針對孩子的“靶行為”,進行干預和指導。

  所以,僅依靠醫生治療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校、家庭、醫院聯手治療,才能有效的改善多動症患兒的異常行為,幫助孩子提高社會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升治癒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