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長打罵孩子的現象已不多見,但有些家長可能會有意無意對孩子施加“冷暴力”,造成的身心傷害甚至不亞於打罵。家教“冷暴力”一般以父母漠不關心或威脅、恐嚇孩子的形式居多。具體來說,主要分以下七種情況。
1、不關心。武鳴在外企做公關工作,平時非常忙,回了家一句話都不想說,對兒子熱情的問候也愛答不理。這些天,家人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了。現在不少父母因為工作壓力大,對孩子疏於關心、態度冷漠,不注重他們的精神需求。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建議家長把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納入日程,利用吃飯時間、睡前時間和孩子聊聊學校的事,談談自己的見聞。
2、不尊重。不少父母雖然疼孩子,但不夠尊重孩子的隱私:孩子的房間想進就進,抽屜也是公然“檢查”。還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公共場合揭孩子短。長期下去,孩子會變得不自信、缺乏安全感,長大後可能沒主見,刻意迎合他人,還可能走上叛逆的極端。建議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選擇;孩子犯錯誤不能拿人格說事,要就事論事。
3、曲解。王霞平時總覺得同事、朋友看不起自己,別人一個眼神或一句話,她都會猜測很久。朋友間偶爾發生的不愉快,別人轉頭就忘,她卻不能釋懷。後來,心理醫生說,可能是王霞小時候常被父親曲解,導致她現在有心理障礙。不少家長不願聽孩子解釋,而是按自己的思維曲解孩子。比如孩子打破杯子,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就責罵,卻不知道孩子是看他生病,想倒杯水給他喝。總被曲解動機,孩子會變得過於敏感,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建議家長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4、期待過高。許多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臉面”,期望過高,經常把孩子批得一無是處。用過高的期望要求孩子,孩子容易變得敏感,性格膽小畏縮,缺乏自信,獨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動性,不善與人交往。他們情緒不穩定、易自卑,嚴重時甚至出現抑鬱症狀。建議家長多信任孩子,讓他有機會決定自己的事情。
5、過度保護。貝貝上高中了,父母擔心他上網、早戀,每天都接送。平時見同學也要被“審問”半天,貝貝很苦悶。不少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可能導致孩子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做事沒主見,心理承受力差。還容易出現對抗行為。建議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逐漸放手,給孩子適度的自由和信任。
6、老比較。周藝總愛拿“別人的孩子”跟女兒比較。但她越來越發現,女兒不樂意跟她一起參加聚會,就算勉強去了也不愛說話,躲到一邊發呆。常與別人的孩子對比,是中國家庭最常見的冷暴力,容易讓孩子感到自我價值低,甚至自閉。孩子成年後還可能故意跟領導、優秀的同事作對,影響人際關係,甚至造成終生難以走出的陰影。
7、威脅。許林時常對兒子說:“我不要你了!”在她看來,這是對付孩子頑劣行為的一種心理戰術。“孩子還小,跟他講道理也不理解,恐嚇、威脅一下無妨。”然而,這種威脅會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疏遠,長大後也可能變得事事謹慎,不敢冒險。建議改變這種教育理念,耐心地與孩子溝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