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韌帶樣瘤,是從韌帶來的嗎?良性的還是惡性的,還是聽一個故事吧。
七年前,農村小夥子小王發現腹壁有個小硬結,不疼不癢,所以也沒當回事,過了一年硬結比原來稍微增大了一點,在妻子的催促下才去縣醫院看了,在外科醫生的建議下做了手術切除,術後的病理診斷是“韌帶樣瘤”,記得醫生當時看到報告皺了皺眉頭,告訴小夫妻倆這東西不是惡性的,但還是有復發可能,需要每半年隨訪一次。半年沒事,一年也沒事,但到了一年半後小王又摸到原來手術的位置又出現了硬結,醫生診斷是韌帶樣瘤復發,還是要再做手術,這次手術範圍要稍擴大些。然而事與願違,小王經歷的是再次復發、然後再次手術,就這樣在過去的六年間經歷了三次手術,腹壁上的刀口越來越大,刀疤越來越難看,但近期又出現了第三次復發。給小王做過手術的三個醫生都說腫瘤不是惡性的,照理轉移復發是惡性腫瘤才會有的,那為什麼不是惡性的腫瘤卻一直反覆復發?韌帶樣瘤是哪裡來源的,是韌帶嗎?為什麼如此強韌、頑固?
其實這個腫瘤並非來源於韌帶,而是來源於腹壁的纖維結締組織,由於形成大量的硬纖維,病理看上去的樣子接近韌帶,故稱為“韌帶樣瘤”,另一種更標準的稱呼是“硬纖維瘤”,英文名稱“Desmoid”。
為什麼它不是惡性卻會復發呢?
其實它屬於交界性腫瘤,也就是生物學行為介於良性和惡性之間的腫瘤,它本身的外觀和生長速度象良性腫瘤,比如看上去象結節、長得也不快,但它的生長方式卻象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
我們經常比喻它會象樹根那樣長入周圍和深層組織,微小的末梢肉眼根本看不到,甚至顯微鏡下也不容易發現,因此它顯得十分強韌、頑固。單純切除腫塊本身而沒有切除周邊可能浸潤生長的、貌似健康的組織,必然的結果就是復發,因此我們需要做腫瘤連同周邊2-3釐米肉眼正常組織的擴大切除。但擴大切除也帶來了問題,韌帶樣瘤主要來源於肌腱膜層,如果腫瘤本身有3cm,以此為中心往四周擴大2-3cm,那麼切除的腹壁組織直徑就有7-8cm,切除後肌肉還要往外收縮2-3cm,因此一旦做徹底的擴大切除腹壁肌層的缺損就會有10cm左右,差不多就是普通人腹壁的1/4,需要修補這麼大的缺損對外科醫生是很困難的,即使修復瞭如果癒合不好就會出現腹壁疝。
所以外科醫生做手術時就會有所顧忌,範圍也容易變小,範圍小了複發率就會很高,所以很容易出現切了復發、復發了再切、然後再復發的情況。只有標準的擴大切除才能將複發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前面說了,擴大缺損必然造成大面積的腹壁肌層缺損,肌層是支撐腹壁的主要成分,即使表面的面板和裡面的腹膜是完整的,肌層一旦缺損就會導致疝的發生,因此對於治療腹壁硬纖維瘤的外科醫生必須具備腹壁重建的技術。重建技術是多樣的,也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可以用補片修補,也可以用腹壁成分分離技術,也可以用肌皮瓣轉移技術,還包括植皮等等,經常是需要幾種技術的聯合使用。這對多數外科醫生而言是一種挑戰,因此我們還是需要專業的腹壁外科醫生,甚至需要整復外科醫生來共同參與手術來完成腹壁的良好重建,使外觀和功能可以接近術前的正常水平。
小王接受了再次手術,擴大切除後採用了補片修補重建腹壁,現在第四次手術後快兩年了,我們衷心希望他就此能夠不再復發,健康快樂地生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