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是四姐妹: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她們對肩關節的穩定和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岡上肌位於肱骨頭正上方,主要負責肩關節的上舉外展,功能最為重要;岡下肌,小圓肌負責外旋,肩胛下肌負責內旋,這四姐妹附著在肱骨近端的大小結節上,緊緊包繞著肱骨頭;而在她們的上方,肩胛骨有一塊像屋簷一樣骨性突起就是肩峰。
正常情況下,肩峰下間隙有足夠的空間,肩袖肌肉的收縮帶動肱骨頭做前屈,外展,內外旋等各個方向的運動,喙肩弓在外圍,肩袖在中間,他們的旋轉中心與肱骨頭的旋轉中心合二為一。可這裡面肩袖是個薄弱點,年輕時還很有彈性的肌腱,年老後退變,慢慢失去彈性,再加上肌腱末端缺乏血供,反覆運動後的勞損,或牽拉、摔倒等外傷均可使其發生撕裂,運動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引導肱骨頭的運動,肱骨頭就產生了不穩定,在肩關節上舉外展等動作中肱骨近端就會撞擊肩峰。
有時,肩袖雖然還是好的,但肩峰骨質增生生出骨刺,也會發生撞擊,導致肩峰撞擊綜合症的發生。部分病人肩峰前部可能會變成鉤狀,即鉤狀肩峰,骨贅增生,滑膜腫脹,從和諧到撞擊,從滑順到晦澀,肩袖被夾在肩峰和肱骨頭之間,成為硬漢打架的犧牲品,本來就已經疲勞損傷的肩袖肌腱纖維因為反覆發生的撞擊而雪上加霜,裂口越來越大,導致肩袖損傷的發生。
鉤狀肩峰或生了骨刺的肩峰與肱骨頭在肩關節外展時發生撞擊,會引發肩峰撞擊綜合徵(肩峰下滑囊炎),長此以往,夾在中間的軟妹子肩袖成為肩峰與肱骨頭打架的犧牲品,發生肩袖損傷。
誤診為“肩周炎”會越治越重
然而,患者本人往往並不知道這些,她或他可能是家庭主婦(夫)、老師,白領,外科醫生,或運動員,不知哪一天起肩部開始疼痛,本以為休息幾天就好,可誰知道疼痛越來越重,一開始只是胳膊上舉和外展的時候痛,後來睡覺的時候也痛,而且不管怎麼調節睡眠姿勢,肩膀都疼痛難忍,嚴重影響睡眠,常常在深夜痛醒後獨自熬到天明……看過幾次醫生,被認為是“肩周炎”。聽了左鄰右舍的建議要鍛鍊,就去練爬牆,練滑輪,拼命練肩膀的上舉,但沒想到情況卻越來越糟。因此,肩峰撞擊症和肩袖損傷是很容易被漏診和忽視的毛病。
和肩周炎怎麼鑑別
肩峰撞擊症的全稱是肩峰下撞擊綜合徵,它是肩關節外展時,肱骨頭及大結節反覆撞擊肩峰前緣及肩峰下結構,使區域性骨質增生,硬化、肩峰下滑囊和肩袖組織受擠壓,從而造成肩部疼痛、無力及活動受限。一旦合併肩袖損傷往往逐步加重,無法自愈。50%的患者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在一年到一年半時間裡自行痊癒。所以,如果肩關節疼痛超過1年半沒有好轉,多數不是肩周炎而是肩袖損傷和肩峰撞擊症了。除了病程的因素,兩個毛病在臨床表現上也有明顯區別,肩峰撞擊症在肩關節主動外展活動時有一疼痛弧,即肩在外展60°~120°範圍內可出現明顯疼痛,而被動活動時疼痛減輕,肩峰撞擊試驗:Neer徵,Hawkins徵陽性。合併肩袖損傷時會有岡上肌肌力降低,岡上肌應力試驗陽性,大結節部位會有壓痛點。而肩周炎主要是肩關節各個方向的主被動活動受限,尤其是肩關節被動外旋活動明顯受限,壓痛點常在肩關節前方,喙突外側。此外,肩峰撞擊症X線片可以看到肩峰骨贅,肩峰和肱骨頭之間間隙狹小,是簡單有效的診斷手段。MRI平掃能直接、清楚顯示肩袖肌腱撕裂和周圍脂肪帶消失等徵象,幫助確診。肩周炎的影像學檢查常無明顯異常。關節造影對肩周炎的影像學診斷會有一定幫助,往往顯示關節囊容積明顯減少。
肩峰撞擊症與肩袖損傷應積極治療,一味拖延可能致殘
肩峰撞擊症與肩袖損傷需要早診斷,早治療。輕度損傷早期可以非手術治療,目的是消除水腫、充血,解除區域性疼痛,可以應用物理治療、改變運動方式、非甾體抗炎藥物,區域性封閉治療等,需要強調的是功能鍛鍊時在早期要避免反覆的肩關節外展上舉運動,如爬牆,滑輪,自由泳,羽毛球等上肢過頂運動,此類運動都易導致肱骨頭與肩峰的反覆撞擊,加重病情。如果保守治療無法改善肩部不適症狀,則應及早住院行肩關節鏡下肩峰下減壓術,以免肩袖損傷發展或加重。中重度的肩袖損傷或病情長期不能緩解的肩袖部分撕裂會導致肌肉萎縮,肩關節僵硬,長期疼痛還可以導致抑鬱症,神經衰弱。需要儘早接受關節鏡微創肩袖修補術。將撕裂的肩袖重新固定在骨面上,才能使肩袖癒合。
手術後再經過系統的康復治療,患者多能恢復功能。否則一旦形成巨大的不可修復的肩袖撕裂,就會導致患肢致殘,肩關節骨關節炎,很多病人最終只能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才能緩解病情。綜上所述,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或年輕人群反覆從事過頂運動或受到外傷後,出現肩膀痛,尤其是手舉過頭疼痛加重,伴有無力感,首先要懷疑肩袖損傷,需儘早到找運動損傷專科醫生診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