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孫垂國

  間歇性跛行,是一個症狀學名詞,在門診就診時可能常聽到醫生提及。相對而言,這種症狀最常見於腰椎疾患,但胸椎管管狹窄症患者亦可出現此類症狀,二者在細節方面有所不同,瞭解並關注其細微差別之後就可避免誤診或漏診。下面,且聽我徐徐道來:什麼是間歇性跛行呢?出現間歇性跛行時該如何應對呢?

  從字面意思講,“跛行”是指走路時一瘸一拐的步態,在下肢關節或肌肉損傷的患者常可見到,他們的跛行是持續的,而“間歇性跛行”就意味著走起路來不總是瘸,間歇的瘸,好一陣壞一陣。事實確實如此,臨床工作中我們常見到有些病人在剛開始走路的時候,沒什麼異常,但連續走一小段距離(數十米至數百米)後就出現下肢不適症狀,出現一瘸一拐的步態,嚴重者不得不停下來休息,而他們休息一小段時間(數分鐘)後,那些不適感就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了,又可以繼續正常走路,但再走一段又會跛行,如此反覆,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間歇性跛行”。  

  有多種疾病可能影響到下肢引起間歇性跛行,可按病因把來間歇性跛行分為三類: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胸椎管狹窄症)以及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不同病因導致的間歇性跛行的一個直觀的區別是跛行時的具體症狀不盡相同,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下肢縱向條帶狀區域的放射性麻痛,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整個下肢的無力、發沉、發僵、步態不穩,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下肢遠端襪套樣區域的發冷、麻痛、無力,伴外觀蒼白。

  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以後,應儘早就醫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以確診,在確診的基礎上才能明確適合的治療方法。如果懷疑是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可查腰部MRI或CT,如果懷疑是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可查頸椎或者胸椎的MRI或CT;如果懷疑是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則可查下肢血管彩超或血管造影。具體選作哪些檢查專案應由專科醫師根據具體病情來決定,患者朋友們不可自作主張,因為醫生在做出每一項決策時都會參考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而臨床經驗是絕不可能通過讀幾篇科普文章就可獲得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