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王清賢

  中秋節,無論在家或是出外,跟家人、好友相聚,“吃”恐怕還是最重要的主題。月餅、螃蟹、田螺、芋頭、板栗、紅柿……中秋的應節食物可謂琳琅滿目。專家提醒市民,在大快朵頤之前,請先摸清各種食物寒、熱、溼、燥的獨特“脾性”,並好好分析一下自己體質的寒、熱、虛、實。特殊人群如糖友和脾胃不好的人群,則無論吃什麼都應悠著點,別為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吃傷了身。

  食物配搭不當可致腹脹腹痛

  1.柿子&海鮮:進食柿子時不能空腹,更不能與含高蛋白的蟹、魚、蝦等食品一起吃。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海鮮與鮮柿子都屬寒性食物,寒性凝滯易滯結。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空腹吃柿子後吃海鮮,柿子中的鞣質易與含高蛋白的蟹、魚、蝦相作用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質,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並滯留在消化道內,可使人出現腹脹腹痛等不適,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

  2.海鮮&啤酒:吃蟹、魚、蝦等海鮮時,最好不要喝太多冰鎮啤酒或飲料,以免進一步令脾胃“受寒”,引起不適。另外,吃海鮮、飲啤酒可使體內尿酸含量升高誘發痛風,嚴重的甚至可出現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等症狀。吃海鮮時喝濃茶也不太妥,因為茶中含有鞣酸,易跟蝦、蟹中的蛋白質起作用,凝固成塊狀物,影響消化。

  3.田螺&冷飲:

不少人吃田螺時喜歡喝冰鎮的啤酒或飲料,但專家指出,田螺也是寒涼之物,和冰鎮飲料一起吃會“寒上加寒”,易導致腹瀉。另外,田螺體內寄生有大量細菌,如果炒時火候不夠就進食,再喝些冷飲“攪和”,腸胃自然會“頂不順”。  

  螃蟹、田螺:脾胃虛寒者儘量少吃

  生薑黃酒佐蟹,驅寒解毒味美。秋風起,蟹肥膏黃,專家提醒,由於螃蟹久居水內,性屬寒溼。螃蟹又有河蟹和海蟹之分,相對而言,河蟹要比海蟹更為寒涼,脾胃虛寒或痰溼體質之人應儘量少吃。此外,螃蟹屬於高蛋白食物,富含組胺,過敏體質者缺少分解組胺的酵素,應禁食螃蟹。蟹膏中膽固醇含量高,一般人每次以吃1~2只為宜,且短時間不要吃太多次。

  煮螃蟹時可多放辛溫的生薑,以驅寒溫胃兼解蟹毒。吃時可略佐黃酒,但不宜過量,因黃酒性溼熱,可解螃蟹寒涼,但多飲易加重內溼,甚至鬱而化熱。

  田螺寄生菌多,熟透方可食用中秋前後的田螺多“空懷”(腹內無小螺),是食用的最佳時節。而民間多認為,食用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田螺具有清熱利水、止渴解毒之效,而明目一說,則與其營養成分有關。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

  由於田螺屬寒涼食物,脾胃虛寒的人和急慢性腸炎患者及孕婦都要少吃。專家建議,炒田螺時可適當加點辣椒等溫熱調料。此外,田螺體內寄生大量細菌,一定要炒至熟透方可食用。

  中秋前後多腹瀉患者“光顧”醫院“過節,不少人家裡的食物都琳琅滿目,可不見得吃進去的都有益。”每年中秋節前後,門診都有不少吃壞身子的人,輕則腹痛腹瀉,重則嘔吐和暈倒,不但破壞了一家人過節的心情,身體更是無端受罪。

  “其實這些病大多都是因飲食不當引起的,這也給大家提了個醒:識‘食’才能更健康。”楊小紅指出,中秋正是秋天食物大豐收的時節,在假期裡,吃是許多人親友團聚時不變的“主題”。想吃出健康,按中醫養生的原則,首先必須摸清這個時節各種當令食物的寒、熱、溼、燥的“脾性”,並根據個人體質寒、熱、虛、實的特點來選擇。

  “特別是糖友和脾胃不好的人群,無論吃什麼都應悠著點,別為滿足一時半會兒的口腹之慾而吃傷了身體。”

  即使是健康的人群,飲食也並非“百無禁忌”,如:海鮮與啤酒等冷飲甚至是柿子等水果一起食用過量時,也易致腹痛等不適,甚至可誘發痛風。因此,建議即使吃的是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每次進食也要適可而止,並注意配搭合理,以免自找麻煩壞了過節的胃口和心情。  

  月餅——種類分寒熱選食看體質

  月餅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應節食物,但它屬於肥甘厚膩之品,過量食用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容易引起胃腸疾病,如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

  如今,月餅的種類越來越繁多,但相對來說也有寒熱之分。如:叉燒、蛋黃蓮蓉、巧克力等餡的月餅屬於溫熱類月餅,而冰皮月餅、水果餡類的月餅則屬寒涼類月餅。  

  根據月餅“寒熱”的不同,體質不同之人選擇的偏重也不一樣。如:脾胃虛弱、患有胃腸疾患、痰溼體質的人群由於脾胃功能本來較差,建議慎食或少食月餅;容易上火的人應選擇寒涼類月餅,體質虛寒者則選擇溫熱類月餅。

  鴨肉——感冒、腹瀉、腰痛者忌食

  鴨肉也是中秋節前後一種較常見的應節食物。楊小紅指出,鴨肉性涼,有滋陰補血、清肺解熱、消水腫等功效,適合廣大人群進食。不過,感冒未愈、胃脘部冷痛、腹瀉便稀、腰痛及寒性痛經之人則忌食鴨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