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網路成癮呢?
不知一些熱愛遊戲的朋友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明明第二天一早就有很重要的事要做,現在還有很多準備事項沒做,卻怎麼也提不起勁,心想著我保證打完這局遊戲就馬上去做,結果一局接一局,不小心就到天亮了,結果為了這些這一堆事情心情煩躁,但下一次遇到類似的事情,還是一樣深陷在遊戲世界中無法自拔。
案例分享: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案例:元勇,今年已經20歲,某大學大二學生。與班上其他同學不同的是,元勇在大學裡表現得十分“高冷”,與班級同學幾乎無任何交際。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玩網遊,為此經常逃課,在網遊世界裡,他異常“活潑”,難以自拔。他說:我很內向,跟人相處時經常會覺得無話可說,讓場面十分尷尬,所以我乾脆選擇沉默。在學校,我不愛跟同學們講話,不想進入他們的世界,也希望他們別來煩我。
而面對遊戲,他的反應卻大相徑庭:在網遊世界裡,我有很多朋友,我還通過各種努力把自己變得十分強大,並組了個團隊,團隊下面的人都必須臣服於我,我承認我的全部慾望都在網路遊戲裡得到了滿足,我也很享受這種榮耀。除了發呆,我的時間幾乎都用在玩網路遊戲上了。當然,還有我的生活費,也基本全砸裡面了。或許你會說,我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混淆了,但那又何妨?我能在虛擬世界裡得到我想要的,但當我回到現實世界,我便感覺茫然無措。
何為網路成癮
很多父母如果聽到這樣的情況或者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可能會馬上皺眉表現出反感,但是各位父母真的明白網路遊戲帶來的幸福感嗎?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上癮的核心概念是心理層面的失控,而從生物層面解釋的話,就是快樂系統被過度活化,那些上癮者的“獎賞系統”會發生和普通人不同的反應。美國心理學家楊格提出診斷網路成癮的10條標準,歸納總結為:不能控制的上網,上網時全身投入,下了網心情沮喪煩躁,上網花費如流水,學習、工作全荒廢。這類患者由於過度使用網際網路而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而前面案例中的元勇就屬於這樣一種人。因為現實生活帶給他很多失落與不快,而在虛擬世界中獲取的成功和滿足感,使其從現實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只有在那個虛擬的世界中他才覺得自己有才華,有被認同感和網路遊戲夥伴的歸屬感。
改善,從認識本質開始
遊戲成癮的真正癥結其實並不在於網路遊戲本身,網路遊戲本身是無害的,青少年沉迷於網路,問題的根源大多數在於家庭。家庭是孩子情感流動的源頭,是學習人際關係的啟蒙之所,是形成自我概念的起始點。每個孩子都是在與家人的互動中感受愛與被愛,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同時逐漸建立對自己的評價。元勇在自己的家庭中被忽視,沒有歸屬感,家庭缺乏良好的溝通交流,導致元勇的人際交往能力差,在學校里社交困難。
青少年在這個階段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心理要求,網路遊戲只不過是恰好能滿足這些要求,元勇在現實中反覆受挫、受傷害。他想要逃避與遠離傷害,而網路遊戲便成了他的避難所。在遊戲中沒有複雜的人際矛盾,沒有被忽視、被拒絕、被指責,沒有情感傷害。甚至,他在遊戲中可以通過升級獲得成就感,可以在其他玩家那裡感受到被認可感,以及他對遊戲角色、對團隊戰鬥的操控更可以讓他獲得控制感,這些都是他在現實中缺失的。遊戲世界給予他的滿足,更強化了他對網路遊戲的沉迷。然而,越是逃離現實,他便越喪失現實中的各種能力,便會在現實中遭受更多的挫敗,從而產生了惡性迴圈。
因此,想要治療網路成癮,光“戒”是行不通的,任何粗暴的單純否定和隔離,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孩子的心理暗流不從網路遊戲上發洩出來得到滿足,必然會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所以,如何適當的宣洩孩子情緒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幫助其改善家庭互動,疏通情感,培養現實中應對問題、人際交往等能力才是真正的對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