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高血壓科 主任醫師 董桂英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它架構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其中很多理論至今仍在指導著我們的醫療實踐,歷代醫家都以《內經》為宗,進行發揮,闡述自己的見解。筆者於工作之餘重新研讀《內經》,總結內經中關於眩暈的論述,尋找內經中論治眩暈的規律,以期為我們今後的臨床實踐做出指導。時間倉促,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同道指正。

  眩暈的原因複雜,分為很多種,既有虛證又有實證、虛實夾雜證,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虛證論:內經認為有一部分眩暈是由於虛證造成的。

  《靈樞·口問篇》中道:“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人體上部之氣不足,腦部氣血因此而不充盈。氣是推動血液行走的,氣不足,沒有了動力,血液,能量,營養無法到達頭上,所以會出現如“腦子覺得空空的;耳朵覺得耳鳴,頸部因為氣不足而支撐不起頭來。這一切都表明氣虛清陽不升,頭竅不得供養造成的虛證的眩暈。

  《靈樞·衛氣失常》中有“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這一句話是說,下邊氣血供應不到則“厥”。“厥”指的是下肢寒冷,下邊氣血充足,則溫暖,上面氣血虛,則致頭暈目眩,這段話和前邊意思相似,亦是說明人體之氣供養不到頭上就會氣血虛弱。故總的來說,內經對眩暈的認識是大部分以虛證為主,認為氣是運送精氣和營養的推動力,氣不足了,沒有能夠推動的設施,就會致使頭部虧空發為眩暈。

  《靈樞·海論》“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人有四海,髓海在哪兒呢?“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覺得輕快有很多力氣,做事就超過了限度,髓海不足則腦子旋轉耳鳴,腰腿痠軟,頭暈眼花,倦怠乏力。這一段講的仍然是一個虛證。可見氣虛是造成眩暈的主要原因。

  《靈樞·經脈篇》中道:“督脈實則背僵,虛則頭重,高搖之。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督脈氣盛則後背僵硬,虛則頭覺困重,也是講的是虛證導致頭暈。這些都表明五臟陰陽氣血不足則導致眩暈。

  2.風證論:中醫基礎理論上講風為陽邪,易襲陽位;風性善行而數變,變動不居;風邪多夾雜陽邪為患。頭部至高,為一身之陽位,故風邪最易侵襲頭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掉搖不定;眩:頭暈目眩,這句話明確指出了眩暈大多數和肝有關係,這對後世的意義深遠,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為肝風內動引起內風造成眩暈的理論,並據此制定了治療眩暈的原則,即平肝潛陽,鎮肝熄風。

  《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有“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飱洩,其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天人相應,歲木之氣太過,在人體中肝氣較旺盛,其人表現為情緒無常,容易發脾氣,眩暈易犯頭部的病症,也說明風對風邪引起人體肝氣亢盛,導致眩暈。《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也說“木鬱之發,甚者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冒僵仆。”亦是說明天人相應,天之風氣太過會引起人體肝氣盛,從而導致眩暈。

  3.下實上虛證:《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有“徇,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為肝”。王冰注:“徇,疾也;蒙,不明也。言目暴疾而不明也。招尤,謂搖掉不定。尤,甚也。”意思是眼睛很快發病,導致失明,掉眩搖擺不定,頭暈嚴重,這段話的描述很像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時的臨床表現,它的病機為“下實上虛”,發病部位在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肝膽功能失調,諸症大都可見眩暈,如肝火上炎之頭暈脹痛,肝鬱久不解失其柔順舒暢之鬱怒眩暈;肝血肝陰不足之虛證眩暈;肝陽上亢,風陽上擾之眩暈欲僕;膽鬱痰擾之眩暈躁擾不寧等。這些證型都是因為長期肝氣鬱結,或氣血虛而造成的實證,雖然標證為實證,但其本質為虛證,故治療這類上實下虛證的時候,在去除實證時一定要兼顧治本,達到標本兼治。

  總之,眩暈其大多數證型為虛證,與肝有關係,而且大都呈現為上實下虛的證型。內經所論述的觀點成為我們後世治療眩暈遵循的基本法則,有效的指導著臨床,後世的張仲景、朱丹溪、張景嶽亦是以內經為基礎論述自己的觀點的。我們要繼續研讀內經,體會內經的道理,真正從源頭上把握住中醫的脈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