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高血壓科 主任醫師 董桂英

  張景嶽(1563-1640),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名介賓,字惠卿,號景嶽,因其室名通一齋,故別號通一子。同時因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稱他為“張熟地”。

  他是傑出的醫學家,古代中醫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陽非有餘,陰常不足”,強調補養腎陰腎陽。當時人們稱他為“醫術中傑士”、“仲景以後,千古一人”,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他對眩暈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1.張景嶽分析眩暈病因總結有四個方面:

  ①人們的不良生活起居,如過度地飲酒、抽菸,經常熬夜,不知節制

  ②人們工作壓力大,情志失調,肝火上炎,急躁易怒

  ③老年人年老體衰,腎精不足,無以榮養腦髓

  ④身體上有出血的狀況,像吐血、便血或女子崩漏下血,產後失血等導致氣血不能上榮頭面。

  這些因素都會消耗人體的能量與物質,造成或陰虛,或陽虛,或氣血兩虛的狀況,從而氣血不榮於頭,故而眩暈。

  2.基於以上原因所以張氏提出了“無虛不作眩”的主張。

  他認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眩暈一證,大部分屬於虛證,兼火兼痰者比例不過十分之一、二。

  3.在論治方面,因其主張“無虛不作眩”,故“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治其標。”

  (1)陽中之陽虛,即氣虛清陽不升者,宜治其氣,運用補氣之四君子、五君子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

  (2)陰中之陽虛者,即精血不足而不能上承之眩暈,宜補其精,如五福飲、七福飲、左歸飲、右歸飲、四物湯之類。

  (3)兼證:有兼火者,宜兼清火;有兼痰者,宜兼清痰;有氣者,宜兼順氣。應“因機應變,然無不以治虛為先,而兼治為佐也。”

  (4)在具體的治療兼證的方藥上,張氏認為:“半夏白朮天麻湯治脾痰,二陳湯加黃芩治熱痰也;青州白丸子,治風痰、寒痰也;腎著湯治瀉痰也。”此外大黃末者痰火壅盛者可用;黑錫丹之重墜,惟氣實於上者可用。

  總之,張景嶽為治虛大家,他的學術觀點當然圍繞著虛證為多,故他提出“無虛不作眩”;在病因方面認為有四大因素導致,在治療上,張氏分別從陽中之陽虛,陰中之陽虛,兼證和方藥上對眩暈的論治作了很詳細的論述,這些都為我們以後的臨床提供了寶貴的思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