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往秋來,氣候逐漸由熱變涼,由涼變寒,人體陽氣開始由浮越轉變為潛藏於內。對養生來講“一年之計在於秋”,作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人來講,秋天是調養生機,去就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因此,稍加調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對於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以增強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在冬季到來之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不但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進行調補食療的好季節,也是健康人進行食補的好季節,可通過食補使人保持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從而達到減少疾病和推遲衰老的目的。秋季進補有以下三個不同的階段,即初秋、仲秋和晚秋。
一、初秋養生
初秋是夏季剛過的第一個月,暑熱的火威尚沒散去,俗話說“立秋熬熱十八天”“秋老虎”,陽氣浮越,汗出津津,氣耗陰損,而秋季的幹風有時送來一絲涼意,稱為“涼燥”,人便表現出面板乾燥,瘙癢便祕,咽乾口燥,乾咳少痰,心煩少眠等症狀。此時,大補、溫補、會助燥傷陰,加重病情,只能清補。
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的食物或藥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並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
初秋,可以多選擇食用清潤的食物,如潤肺生津的木耳、補而不滯的山藥、潤腸養髮的芝麻、清心潤肺的百合、養心安神的蓮子、清熱生津的蓮藕、滋陰降火的甲魚、健脾養胃的板栗、補腎固精的核桃、薏苡仁、扁豆健脾利溼以及梨、海蜇、荸薺、胡蘿蔔、薺菜、菠菜、平菇、番茄、土豆等,藥物則選擇制何首烏、西洋參、枸杞子、沙蔘等。
二、仲秋養生
仲秋季節是暑熱散盡,冬寒未至,不冷不熱,氣候宜人的好季節。這時候萬樹結果,萬葉歸根,謂之“春華秋實”,亦稱“秋收”對大地來說是收穫旺月,對人類(中原人)來說是養生的旺月。對人的養生來說“一年之計在於秋”“一秋之月在仲秋”,因氣候宜人,五穀豐登,蔬果碩多,胃口大開,心情愉悅,加上遇到仲秋佳節,怎能不貪食暑飲呢!此時的飲食原則是突出一個“和”字,記住一個“中”字,記住七大事項,以防“秋膘”和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以及脾胃損傷。
所謂“和”是指所食食品之中的性味不能大熱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間應協調和諧。所謂“中”是指飲食應走中庸之道,如飲食時間、飢飽、寒熱等要適當,飲食要定時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飲食量不能忽多忽少,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吃的過飽,俗話說“飯後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飯吃八成飽,病痛不找我”。
三、晚秋養生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說陣陣北風陣陣寒,養生時應注意加強益氣散寒的食品,因肺主氣,又為嬌髒,很容易感受外邪而致虛。故補益脾胃,益氣固表是晚秋的養生原則,所以在加強營養,增加食物熱量的同時,要注意少食性味寒涼的食品,並忌生冷。為預防冬季多發的咳喘之類的呼吸系統疾病,除注意選食上述具有補肺益氣功效的食物外,還可用1~3個核桃肉(連紫衣)與1~3片生薑同嚼服食。對於需要在冬季進補的人來講,此時是調整脾胃,打“底補”的最佳時期,作為底補,芡實是最好食選,可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牛肉等食用,既能達此目的。進過底補,脾胃健運,入冬就可放心進補,以此抵禦嚴寒。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藥食兼優的菱角、板栗也是調理脾胃的佳品,它們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具有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