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治醫師 程志鵬

       天漸漸轉冷,冬季來臨。按祖國醫學的觀點,冬季的氣候特點為“寒”,“寒”為陰邪,受自然界的影響,人體陰氣相應增加,陽氣開始減少。
  為了抵禦寒冷的氣候環境,人體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加之營養物質在體內也最易吸收和儲存,因此在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
  常言道“冬令進補,三春打虎”,冬令適當的進補對年老體虛者有著很好的的療效。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進補也不例外。雖說冬季進補對身體大有裨益,但也不可盲目進補。
  那麼在進補的時候又需要注意些什麼呢?下面簡要談一談。
  1、進補應有針對性
  冬季進補是為年老體虛者而設,並非每一個人到冬天都需要進補。例如人蔘,用之得當可以大補元氣,安神增智,提高人的抵抗力。而對年輕體壯,體質強健,無病無痛的人來說,就無需使用了。若盲目服用,則容易上火,不僅無益,反生其害。
  在古代的醫學文獻中也可以找到相關的的記載,如中醫古籍記述有一個人,為補腎而進補大量地黃引起突然死亡。正所謂:“誤用致害,雖人蔘、甘草皆毒藥之類也”。
  此外,因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等差異很大,所以在選擇冬季進補的方案時,應特別強調因人而異。
  如形體偏瘦、性情急躁、易於激動者(中醫稱為“陰虛”體質),冬季進補原則應以“淡補”為主,應採用滋陰增液、養血生津之品;而形體豐腴、肌肉鬆弛、手腳冰涼者(中醫稱為“陽虛”體質),宜採用甘溫之品。

  此外,陽虛之人在補陽的同時,不要忘記補陰。例如鹿茸、紅參、羊肉都是補陽的藥物和食物,而人們常有誤區就是這些大補的東西都是冬天該吃的,於是就一味地吃這些補品。其實則不然,中醫認為陰陽是互根互用的,“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因此在用溫性藥物進補的同時,也要配合補陰的藥物,以“陰中求陽”。
  2、進補應適度
  冬季進補的目的是補其不足,藉以恢復和增強體內正氣,則可以驅邪外出。如果進補不足,就不能達到上述目的;如果太過,也會產生副作用,例如過用鹿茸,會引起燥熱、面赤、脫髮等;過食地黃會引起胸腹脹滿,喘氣、便溏等。總而言之,適度進補最好。
  3、進補應得法
  冬季進補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防止“閉門留寇”。如當罹患患感冒、腸胃病、支氣管炎等急性病時,不宜進補。
  補藥大多具有收斂、止血、止汗、固攝等作用,此時進補不利於病邪的驅除。
  第二,補藥、補品一般溫性的較多,且滋膩礙胃,因此進補時要遵循“通補則宜,守補則謬”的原則,即補而不膩,補而不滯,補的同時要適當配合如陳皮等理氣藥物,與滋膩的補藥相互佐治,才能避害。
  第三,進補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緩緩圖效。特別是定製膏劑、丸劑的患者,在請醫生擬定處方之前,應按方藥先煎3~5劑,服後感覺無明顯不適,方可修定處方,製成膏劑或丸劑,以供長期服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