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就象一輛汽車,我們身上的肢體、內臟就象汽車上的各種零件。汽車廠家(母親)不一樣,工程師(父親)不同,生產批次(出生先後)不同,導致產品(自己)質量有很大的差別,而後期的路況(人生經歷,勞作多少,環境因素等)、保養(自己的養生觀念,體育鍛煉,微小疾病的處理態度等)等不一樣,也導致產品出現不同的狀態。
就好象有人天生就是賓士,寶馬,大品牌,質量好,保用期是60年,出廠後如果路況好,保養及時,用到70年,才出現問題,反之,可能50年就出現問題;而有的人天生就是奧拓,QQ,小品牌,質量相對一般,保用期是50年,出廠後如果路況好,保養及時,或許能用到60年,反之,可能40年就問題一堆了。如果把保用期換成設計使用壽命,可能更形象一些,但有點危言聳聽。
因此,個人身體不好,不如年齡比自己還大的人,只能從先天,後天兩方面檢討自己,先天方面自己沒輒,那是父母的事,只能從後天來分析:自己是否打拚太過,只顧事業與職位,而透支了身體與精力;是否把自己的身體當回事,得小病,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有沒有及時就醫處理。
怨天尤人是沒道理的,強調種種客觀原因也於事無補,怪只能怪自己,內因永遠是第一位的。
在解釋過程中適當放鬆口氣,開點無傷大雅的小玩笑,如有的老人抱怨老了該享福了,身體卻一大堆病,我們不用直接解釋太多,可以玩笑地口氣問:不讓您老得,讓您兒孫輩得,您願意嗎?
這時他(她)一般會說:那可別,還不如我得呢。於是我們再順這話,告訴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衰弱,功能退化,出現疾病是自然規律,人總有年輕身體強壯時,也總有年老體弱時,攤誰身上也一樣,就好象汽車,開長了總要有鬆動,磨損。
通過諸如此類的一些小的語言技巧,排解患者波動的情緒,使之逐漸心平氣和,心理平衡,接受現實,然後再做如下勸導:
身體已經這樣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從現在開始配合醫生的治療,就相當於汽車大修了,修好以後注意路況,重視保養,及時送修,那麼再多開幾年應該是沒問題的。
如此以來,患者不再忿忿不平,心理也平和了不少,能夠主動配合治療,重視我們的健康教育知識,這樣不僅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及預防,而且我們也不用過多的專業術語解釋,節省診療時間。
前面提到體育鍛煉,這樣又引出一個話題——過度鍛鍊。
往往內科醫生,出於對心肺功能,血壓、血糖等方面的考慮,建議患者多進行體育鍛煉,於是乎患者象得了聖旨一樣,器械、爬山、跑步,早、中、晚,得空就進行鍛鍊,完全不顧四肢的承受能力,導致肢體過度使用,牽拉幅度大,磨損多,出現損傷,產生一些疼痛性疾病,影響功能,就這樣還在忍痛鍛鍊,唯恐一日不練,就前功盡棄。其實,這是走入了一個誤區。
剛才講到人體象一輛汽車,肢體,內臟就象汽車零件,整車有保用期,車上的零件也有保用期,有使用次數的限制,超出使用極限,就會出現損傷,以新傷治舊病,並不划算。何況,過度鍛鍊也可能導致內臟承受不了,加重內臟的損傷。所以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過了就起相反作用。
這個度不好把握,但有一點要記牢,疼痛是報警訊號,出現疼痛了,該類運動就要適可而止了。否則就會出現新的疾病,可試著增加一些其他肢體的運動,如膝關節疼痛了,就進行一些上肢的器械運動等。
關於患者問的根治與復發的問題,我是這樣解釋的:您得病之前是“好人”,治好之後最多還算一個“好人”,“好人”還能得病,何況一個治好的“好人”呢?
得過病的地方就是個薄弱環節,再得病的機會要比沒得過病的部位及他人更易得同種病,但只要好好保養,改掉以前引起疾病的一些壞習慣,避免不良刺激因素,那麼,也可能終生不再復發。
這樣既打消了患者不切實際的根治幻想,避免了日後萬一復發後對醫生的不滿,又能使其後期注意預防,從而減少了其復發機會,可謂兩全其美。
據我的經驗,聽了以上所談,大部分患者都會理解,心情隨之開朗起來,能夠配合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