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感染疾病科 副主任醫師 徐蒙

  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痠痛,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是東南亞地區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比喻,得了“登革熱”,輕的好比得了普通感冒,而如果發展至“重型登革熱”或“登革出血熱”雖然比不上埃博拉,但也是極為危重的一種臨床表現,需要及早治療,並做到早期識別和處理,不然就會危及生命。雖然在中國,登革熱是在海南島、華南地區、港澳地區和臺灣地區流行,但很有必要認識一下這個疾病。

  一、流行病學特點

  1、傳染源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前1日至發病後3~5日內傳染性最強。

  2、傳播媒介

  蚊蟲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其中伊蚊是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種,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二、臨床表現

  潛伏期1~15日,平均為6日左右。

  1、典型登革熱

  (1)發熱:大多突然起病,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體溫表現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馬鞍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比較低。

  (2)伴發症狀:頭痛、背痛、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可有感覺過敏、噁心、嘔吐、腹痛、食慾差、腹瀉和便祕等消化道症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面板潮紅。

  (3)皮疹:於發病後2~5日出現,初見軀幹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於面部。皮疹呈多樣性,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可見皮島。也有在發熱最後1日或在熱退後,於腳、腿背後、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皮疹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4)出血:於發病後5~8日,部分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面板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5)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6)其他:可有肝腫大。

  病後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週。強調一點:典型登革熱治療觀察期間,在病程的3~5天時要注意病情變化,出現重症化表現時要及時處理。

  2、重型登革熱

       是典型登革熱的重症型。於病程第3~5日,出現病情加重。分為兩個型別:一是腦膜腦炎型,表現為頭痛加重,伴噁心、嘔吐、意識障礙。二是出血休克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重型登革熱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3、登革出血熱

  (1)休克:一般發生於病程第2~5日,患者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面板出現花斑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多數24小時內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鼻出血、面板出現血大片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三、治療

  目前對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病原治療,主要採取支援及對症治療措施。

  1、降低體溫

  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如冰敷,酒精拭浴可能加重皮疹要慎用,解熱鎮痛藥物也要慎用。對高熱不退及全身症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

  2、補液

  對出汗多、腹瀉者,先作口服補液,注意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必要時應採用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但應時刻警惕過度靜脈輸液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症的可能。

  3、降低顱內壓

  對劇烈頭痛、出現顱內高壓症的病例應及時應用脫水治療。同時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呼吸中樞受抑制的患者,應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治療。

  四、預後

  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預後良好,無併發症者病程為10天左右。死亡病例多為重型患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