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副主任醫師 歐少陽

  早發性肌陣攣性腦病(,EME),又稱新生兒肌陣攣性腦病,由Aicardi和Goutieres在1978年首先描述報道。非常少見。

  臨床特徵

  通常為新生兒期出現癲癇發作,60%在生後10天以前,也可早到出生數小時,僅個別報道在生後第2個月。主要發作型別為移動性肌陣攣、局灶性發作、巨大肌陣攣和強直性痙攣發作。片斷性、移動性肌陣攣為本病的開始症狀和基本特徵,發作短暫、快速,單個或反覆成簇性,累及面部和四肢,常侷限於某一部位,如指(趾)、眼眉、眼瞼、口角,一組肌肉、一個肢體,可任意地、不同步地從身體一個部位轉移到另個部位,發作頻率從天天數次到每分鐘數十次不等,有時發作很稍微,不留意觀察輕易漏診。局灶性發作(80%的病例)常發生在移動性肌陣攣之後,發作頻繁,表現為眼球偏斜和窒息、面色潮紅等自主神經症狀以及身體不同部位的陣攣活動。巨大肌陣攣為兩側對稱性、軸性肌肉快速抽動,一般發生稍晚,也可始於病初,常出現在移動性肌陣攣發作之間。強直性發作一般發生在出生1個月以後,表現為軀幹廣泛性收縮,通常累及四肢。癲癇性痙攣少見,並且出現較晚,當出現在3~4個月時,常被考慮為嬰兒痙攣症。早發性肌陣攣性腦病患兒多有精神運動發育停滯,眼球活動不協調,明顯肌張力低下,錐體束徵陽性,有時呈植物狀態。

  病因學

  代謝性和遺傳學病因較結構性異常更為常見,其中非酮症高甘氨酸血癥多見,其他如吡哆醇依賴症或磷酸吡哆醛依賴症、有機酸尿症和氨基酸病也應考慮,但超過50%的患者病因仍未明。

  對於原因不明的EME,有少量的遺傳學研究報道發現,SLC25A22、吡哆醇5-前磷酸氧化酶基因(pyridoxine-5-prime-phosphate,PNPO, OMIM number 603287)基因突變與EME發病密切相關。

  SLC25A22基因定位於染色體11p15.5,編碼線粒體轉運蛋白(包括溶質載體家族25、穀氨酸、線粒體轉運子、膜蛋白22和穀氨酸載體1),是線粒體穀氨酸/H+ 的協同轉運子,可以催化穀氨酸與氫質子轉運。SLC25A22在紅核、黑質和小腦橄欖核等與肌陣攣癲癇發作密切相關的區域高表達。4例EME患兒發現SLC25A22基因的純合錯義突變,推測可能是因為異常的穀氨酸合成作用於神經元和星型膠質細胞,同時影響線粒體唿吸鏈而致病。另外一個男孩,生於阿根廷家庭,純合錯義突變,表現為嚴重的早期肌陣攣癲癇伴肌張力低下、小頭畸形、眼底異常、EEG表現為爆發抑制圖形。

  PNPO基因定位於17q21.32,包括7個外顯子,編碼吡多醇5-前磷酸氧化酶,此酶可以產生吡多醇5-前磷酸鹽,從而活化神經遞質合成中的重要輔酶-吡多醇。其突變導致PNPO缺乏症。Mills等診斷了來自3個近親婚配家庭的5個早產兒,患兒出生時Apgar評分低,有圍生期唿吸抑制,對維生素B6治療無反應,腦電圖表現為爆發抑制,4例於新生兒期死亡。僅有的1例存活者接受了吡多醇5-前磷酸鹽治療,但存在獲得性小頭畸形、嚴重的發育落後、軀幹肌張力低下、頑固的肌張力不全和難治性癲癇。

  因此,EME患兒均需進行全面的代謝篩查,對於原因不明的患兒可以考慮SLC25A22、PNPO等基因分析。

  腦電圖

  發作間期EEG為特徵性暴發抑制圖形,睡眠期更顯著,而大田原綜合徵的暴發抑制圖形在清醒和睡眠狀態持續存在。出生3-5個月,EEG演變為不典型高度失律或伴背景活動減慢的多灶性癲癇樣放電,高度失律圖形可持續數月最終又恢復暴發抑制圖形。發作期EEG常與遊走性肌陣攣無對應關係,局灶性發作或癲癇性痙攣時的EEG與其他非綜合徵病例相似。

  診斷要點

  生後不久出現片斷性、移動性肌陣攣,影響面部和四肢,多侷限於手指、眼眉和口周,發作頻繁,常從一個部位轉移到另一個部位,腦電圖為持續性爆發-抑制圖形。診斷檢查儘量尋找病因,神經影像學檢查病初可能正常,病後3-8個月均可查到異常,表現為廣泛性皮質萎縮,一些患者有進行性皮質和腦室四周萎縮,或一側性腦萎縮伴腦室擴大。考慮到先天性代謝異常發病機率較高,應做遺傳代謝篩查,檢查包括血清氨基酸(特別是甘氨酸和甘油代謝產物)、有機酸和腦嵴液氨基酸等。

  治療及預後

  無有效治療手段。使用抗癲癇藥、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維生素B6效果均不明顯,隨年齡增長,肌陣攣和部分發作頻率可能下降。長期預後差,約50%出生第1年死亡,存活者存在嚴重智力運動發育障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