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講的可是硬通貨,各位同學可要認真聽啦,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一定要看仔細了,事情是這樣的——
一位老人家,身體一直很硬朗,每天早上還去樓下公園散步鍛鍊身體,也經常跟老夥計們一起喝喝茶下下棋,可是就在一週前,忽然覺得走路時感覺腿沒有力氣,起初認為是沒有休息好,並沒有十分在意,可是這幾天總是頭痛並且越來越嚴重,還時常丟三落四。於是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醫院就診,進行了頭部CT檢查後,結果令人非常吃驚:CT顯示老人家的頭部存在左側額顳頂區域的慢性硬膜下血腫!一家人都非常疑惑,沒磕著沒碰著哪來的出血呢?
下面先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基本解剖結構:
硬膜下血腫是出現於硬腦膜和蛛網膜之間的血腫。在我們的腦組織和顱骨之間有三層膜,緊貼顱骨的叫做硬腦膜,之下是蛛網膜,緊貼腦表面的是軟腦膜。
所謂慢性硬膜下血腫,就是傷後三週以上,血腫位於硬腦膜和蛛網膜之間,有完整的包膜者,是一種特殊型別的硬膜下血腫,發生率約佔顱內血腫的10%,其中90%以上為老年人,血腫常發生於額頂顳半球凸面,積血量可達100—300ml。症狀以顱內壓增高為主,出現頭痛、噁心,還可能有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輕度的肢體活動障礙等。
慢性硬膜下血腫在檢查頭部CT時會呈像為“新月形”。
注意:慢性硬膜下血腫好發於老年人!
因為中老年人大腦組織及腦血管生理性萎縮,而顱骨不會萎縮,從而導致硬腦膜於腦實質之間的間隙比年輕時期增大,腦組織與顱骨之間的空隙正好提供了大量積血的場地,同時也正是由於此空隙可以容納血腫,使得症狀常常出現得較晚。當頭部外傷時,甚至沒有明顯的外傷,老年人由於顱腔空隙增大,腦組織在顱內的移動度比較大,使腦表面的皮層橋靜脈更容易在腦外傷中被拉伸而斷裂出血,這種出血是間斷的、緩慢的,再加上老年人腦萎縮、顱內壓降低、靜脈張力增高或凝血機制障礙等因素,使血腫不斷擴大直至出現症狀。所以,老年人成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好發人群。再者,由於中老年人的血管彈性下降,以及長期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維等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造成凝血功能降低,使身體處於易出血的狀態。
慢性硬膜下血腫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如果出血量不多,且患者未出現自身不適的症狀,可採取保守治療,如使用藥物促進血腫的吸收,定期複查頭部CT,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及時就診。
對大多數患者來說,血腫很難自行吸收,而且多數會增加,因此手術是最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根據血腫大小位置等因素,絕大多數患者可以採取鑽孔血腫引流術治療,少數患者需要開顱清除血腫。絕大多數患者手術效果很好,只有少數患者會復發需要再次手術。
(慢性硬膜下血腫鑽孔引流術前與術後第1天CT對照)
開顱血腫清除術僅適用於閉式引流術未能治癒者,或腔內有大量血凝塊或血腫腔有分隔不利於鑽孔引流者,由於此方法因手術創傷較大,故不作為首選方法。
老年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應預防外傷的發生、預防跌倒、遠離受傷的危險因素,最好有家屬陪伴,有合併其它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維等具有抗凝作用藥物的人群,更應加強注意,如果頭部受過外傷,甚至是輕微的外傷,都要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生,一旦有頭痛、頭暈等早期症狀,請及時就醫,早發現早治療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