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性心動過緩是常見的竇性心律失常,指的是竇性心律慢於每分鐘60次。多見於健康的青年人、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常年從事體力勞動者以及健康人睡眠狀態時;也可伴發於一些疾患,如多種原因導致的器質性竇房結功能減低(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各種引起迷走神經興奮的疾病狀態,如顱內壓增高、尿毒症、青光眼、下壁心肌梗死、肝膽等消化道疾病以及某些藥物的影響等。
竇性心動過緩的病因
1、迷走神經張力增高
由於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可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心率可在50次/min左右,一般不低於40次/min。運動員夜間個別可低至38次/min左右。體力勞動者也常出現竇性心動過緩。
2、藥物所致
某些藥物可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或直接抑制竇房結功能而引起竇性心動過緩。
3、竇房結功能受損
指由竇房結受損(如炎症、缺血、中毒或退行性變的損害等)而引起的竇性心動過緩。此外,可見於心肌受損如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心肌硬化等。也可能為一過性的竇房結炎症、缺血及中毒性損害所致。
4、急性心肌梗死
竇性心動過緩的發生率為20%~40%,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早期發生率最高(特別是下壁梗死)。
竇性心動過緩的防治
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做到有效地治療和預防。而找到真正的病因,分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竇性心動過緩很有必要,這時候就需要做一個動態心電圖的檢查。因為大多數竇性心動過緩無重要的臨床意義,不必治療。
國內往往由於經濟、主管醫生的既往診療習慣、患者的接受意願或其他醫療環境等因素,對有症狀的心動過緩的患者多首選某些藥物嘗試,效果不滿意時再考慮植入起搏器,這些藥物包括膽鹼能受體阻斷藥(如阿托品)、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β1和β2受體激動劑(異丙腎上腺素)和茶鹼類藥物等。
抗緩慢心律失常藥的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抗緩慢心律失常藥物本身存在一定副作用,例如阿托品引起尿瀦留、口乾、眼壓升高,兒茶酚胺類藥物引起血壓增高、誘發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絞痛等,很多患者在臨床上的確發現使用後出現明顯心悸、胸悶等不適而停藥。
舒喘靈還可發生低鉀血癥、血糖升高等副作用,用藥過程中需不斷監測。而且這些藥物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療效多不理想。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多數心率慢的患者,在使用這些藥物後,原有的心律失常雖在短時間內得到糾正,但又會誘發新的心律失常。
因此對於伴臨床症狀的緩慢型心律失常,若其誘因不可去除,各種指南均建議行心臟起搏治療。而抗緩慢心律失常藥物的療效可疑,並未獲得各種指南或專家共識的明確推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