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曹音

  “秋凍”,一方面是指秋季氣溫涼爽,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氣溫逐漸下降的環境下,人們通過堅持鍛鍊,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對低溫的適應能力,為即將到來的寒冷天氣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中醫認為,秋季天氣乾燥,宜養陰,如果穿得太多,易傷陰生燥,對身體不利。

  “秋凍”並非人人適合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秋凍”,特殊人群要根據身體實際情況,科學對待“秋凍”,尤其是以下七類人群 “凍”不得。

  1、心血管疾病患者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心繫疾病多與機體內的津、血執行不暢相關。如果氣血凝滯,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所以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應避免“秋凍”,注意保暖。

  2、慢性肺部疾病患者

  此類患者,體質較虛,寒邪易乘虛而入,容易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或加重。對於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凍”。

  3、關節病患者

  秋季氣溫下降,如急劇降溫,易引起關節部位的疼痛,尤其是有受涼、受寒病史的患者更應注意。

  4、胃腸病患者

  中醫認為,胃是多氣、多血之腑,寒則收引,受涼後氣血執行不暢,則會多症併發。如機體不慎著涼,容易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所以若遇氣溫驟降,應及時新增衣物。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併發血管神經病變,表現為微迴圈障礙、手足麻木、疼痛,嚴重者可表現為壞疽。寒冷刺激不但會加重糖尿病及微迴圈障礙,更會加劇血管神經病變的發生。

  6、兒童

  兒童在生長髮育階段,自身調節能力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體不能很快適應,感受風寒邪氣後,極易誘發上感、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兒童應適當增減衣物。

  7、老年人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身抵抗力下降,禦寒能力減弱,寒冷刺激會導致血管痙攣收縮,易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老年人,在“秋凍”觀念上應謹慎。

  合理對待“秋凍”建議三點

  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凍”既是順應秋季收斂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方法。但“秋凍”不應只侷限於秋涼少穿點衣服,更需加強運動促進血液迴圈,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

  1、秋凍必須順應天時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氣溫偏高,氣候變化比較平緩,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適當“凍一凍”是有益的。

  晚秋時節,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一旦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就應及時增添衣物保暖,切忌一味追求美麗“凍”人,導致疾病上身。

  2、積極參加戶外運動

  市民可根據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鍛鍊專案,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運動切實增強身體素質。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促進消化和吸收,同時還能增強呼吸系統與新陳代謝的功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

  3、做好飲食調理

  秋季的飲食原則應以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富含多種維生素的飲食為主,如魚、蛋、禽肉、瘦肉、豆製品、新鮮蔬菜及水果,以增強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四個部位要捂好

  1、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既往有胃病史的患者更需注意。

  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很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

  2、頸部

  頸部著涼,向下容易引起一系列肺部疾病;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3、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市民凌晨出門或者一旦降溫,需注意保暖。

  4、雙腳

  中醫而言,腳部彙集了全身的經脈,常言道“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