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蚯蚓作為陰曲陽伸的靈物,感知此時陰氣旺盛,因此仍蜷縮著身體;而與鹿同科的麋也在此節氣逐漸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時節養生原則
1、精神調養
冬至時節精神調攝仍以靜養為主,保持心境清靜,寧神定志,以順養初生的陽氣,保持良好的修養,做到豁達寬巨集、謙讓和善、生活知足、精神暢達。工作、學習之餘多聽音樂,多做一些休閒娛樂,以振奮精神。
2、起居調養
冬至前後睡好“子午覺”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冬至是一陽初生的重要時刻,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中醫養生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需要小心保護,精心調養。冬至時節睡好“子午覺”不但有助於一天之中陰陽之氣的更替,更有助於一年之中陽氣的生長,以期下一年的陽氣充足,少生疾病。
3、飲食調養
冬至時陽氣初生,飲食養生宜順應體內陽氣潛藏,飲食性味宜減鹹而增苦,補理脾胃。在飲食選擇上,可以選用牛肉、羊肉、狗肉等血肉有情之品來滋養臟腑,可多吃核桃、芋頭、枸杞、海蔘、羊腎、益智仁、杜仲等補益肝腎之品或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4、運動調養
冬至時節可進行適當運動,加強身體鍛鍊,但要做到勞而勿過,避免損傷陽氣,尤其是冬至當天應少運動或不運動。
冬至時節中醫養生要點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從冬至之日起,我國即進入了數九寒天。值此時節,是陰氣極盛之時,也是漸蓄能量,以待來春生髮的時機。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冬至養生的要點。
適當保暖
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效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飲食調節
在日常飲食中,注意熱量的補充,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要多吃些羊肉、核桃、栗子、木耳、紅薯等適宜的食物。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衝。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溼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蘿蔔、白菜等。
起居調節
冬至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不可大汗淋漓。同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三九”穴位貼敷
冬至是一年中之最寒冷的時令,人體陽氣為溫煦臟腑器官,收斂於內,使得氣血執行緩慢,選擇在冬至日採用具有辛散溫通的中藥選穴貼敷,可疏散風寒、疏經通絡、溫補臟腑,以達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效果。三九穴位貼敷是一種副作用少、安全、簡便易行的療法,《黃帝內經》曾指出“冬至一陽生”,即體內陽氣開始回升,對“冬病”患者貼敷,以助其陽氣的生髮,顧護肌表,扶正祛邪,同時也鞏固三伏貼敷的療效,可以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和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