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副主任醫師 毛穎民

  暈針是最常見的一種鍼灸不良反應。“暈針”一詞,早見《金針賦》:“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但是,對暈針的原因及暈針後出現的症狀、處理的描述,則始見於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鍼灸甲乙經》。如《鍼灸甲乙經·奇邪血絡第十四篇》雲:“刺血絡而僕者,何也?……。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

  明確指出了“暈針”現象的產生是由於氣虛之故。在暈針的處理方面,《鍼灸甲乙經·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篇》指出:“……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能言,悶則急坐之也”。

  一般來說,暈針多為輕症,但也有症候嚴重者。特別是一些延遲暈針患者,更應引起注意。另有暈罐、暈灸、暈於刺血、耳針和暈於穴位注射者,除使用的治療器具不同外,其臨床表現,預防及處理之法大致與暈針類似,故不贅述。

  另外,臨床中還發現,暈針一症多發生在青壯年,女性暈針的比男性多見。可能與針感反應靈敏、刺激強度相應增強有關。

  關於暈針的機理,曾有人將其與休克混為一談。

  其實,暈針是一種血管抑制性暈厥(或稱血管減壓性暈厥),屬於反射性暈厥的範疇。它是由於強烈的刺灸等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圍肌肉的)擴張,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迴心血量減少,因而心臟的輸出量減低,血壓下降,導致暫時性、廣泛性的腦血流量減少,而發為暈厥。

  暈針應屬於不良反應,值得指出的是,不少文章卻提到暈針(或暈罐)之後,往往可使患者原有症狀消失,有人曾集中觀察過31例暈針患者,發現其中10例,療效迅速提高,故認為暈針可能有助病症、特別是疼痛性疾病的緩解。

  我們認為暈針與療效的關係究竟如何,尚有待更多的實踐來證實,其機理也值得進一步探討,但暈針究竟是一種給患者帶來痛苦的不良反應,臨床上仍應著重預防。

  【損傷原因】

  關於暈針的原因,《標幽賦》曾雲:“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一、體質原因

  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臨床多見的是體質虛弱,飢餓,疲勞者易發生暈針。

  另外,《內經》載:“無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後針刺導致暈針的也有報道,如一53歲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餘用針刺治療。首次治療後症狀逐漸緩解。複診時得知病人當日中午飲酒過多,即勸其暫予休針。但患者堅持,無奈施以針術。針後不久。患者即感頭目眩暈,心慌氣短,腹部難受,噁心欲吐。額出冷汗,面色蒼白,脈氣細數

  其次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針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

  作者曾遇到一例體格強壯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鍼灸治療。剛進針頸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渾身一陣顫抖,撲倒於地,苦笑一下,隨即面如死灰,意識喪失。給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無效。注射強心劑及艾灸百會,約昏睡十餘分鐘後,始恢復正常。詢問病人,並無飢餓、勞累等情況,但患者系初次針刺,曾有見血暈厥史。

  二、心理原因

  亦為主要原因。多見於初次鍼灸者,由於缺乏體驗,而產生恐懼、畏痛、心情緊張等情緒。有對暈針者進行人格特徵測定,發現,異常人格約佔二分之一。

  在異常人格中,以憂鬱質人格患者發生暈針者最多。憂鬱質人格性格內向,情感壓抑,遇刺激既易興奮,又易抑制,易發生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可能是易出現暈針的因素。當然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特別是有直立性低血壓史或神經官能症史者多易發生暈針。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針。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一般在敏感點施針,或採用特殊手法,如氣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誘發。在刺激的種類上,除毫針、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針亦可引起暈針。各種刺激對暈針症狀輕重的影響似無明顯差異。

  如一例男性膽結石症患者,行耳穴壓丸治療。當治療到第2次(輪換到左耳時),按壓耳穴施予強刺激時,病人感覺心慌、氣短、上腹疼痛、噁心欲吐,伴乏力,血壓下降致休克狀態。立即給予硫酸阿托品1m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脈散4ml,1個多小時後才好轉至正常。當晚,患者再次按壓刺激上述穴位時,亦出現同樣情況,重複使用以上治療方法後獲得緩解。

  五、體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發生暈針者多見,但也有臥位暈針的。有統計表明,臥位暈針約佔28%。臨床上觀察到臥位暈針的症狀多較重,持續時間也較長。

  六、環境原因

  環境和氣候因素也可促使暈針,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診室中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

  【臨床表現】

  1、先兆期

  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視力模煳,耳鳴,心悸,噁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這一時期十分短暫,有些患者可無先兆期。

  2、發作期

  輕者頭暈胸悶,噁心欲嘔,肢體發軟涼,搖晃不穩,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脣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壓迅速下降,脈搏變緩,每分鐘減緩至40~50次。少數可伴驚厥發作。

  3、後期

  經及時處理恢復後,患者可有顯著疲乏,面色蒼白,嗜唾及汗出。輕症則僅有輕度不適。

  上述為典型發作過程,但輕症者可僅出現先兆期即直接進入後期,而無發作期。

  暈針大多發生於鍼灸過程中,但也有少數病人在取針後數分鐘用至更長時間始出現症狀。被稱為延遲暈針,值得注意。暈針只要處理及時,一般可很快恢復知覺,常無嚴重後果。

  【預防方法】

  早在《內經》中,就用不少篇幅提及暈針的預防:“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有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素問·刺禁論》)。

  明·楊繼洲說得更為明確:“下針之時,必令患人莫視所針之處,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臥或坐,而無昏悶之患也”(《鍼灸大成·卷二》)。現代主要從心理和生理上進行預防。

  一、心理預防

  主要針對有猜疑、恐懼心理者,或針刺時哭笑、驚叫、戰抖、躲避、肌肉痙攣,伴有瞳孔、血壓、唿吸、心跳、皮溫、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改變者。均可作預先心理預防,以避免出現暈針等不良反應。

  共分三法:

  1、語言誘導:

  進針前,先耐心給患者講解針刺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的針刺的感覺、程度和傳導途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鬆弛訓練:

  對好靜、壓抑、注意力易於集中、性格內向的患者,令其凝視某物體,待其完全進入自我冥想(入靜)狀態後,始行進針。

  3、轉移注意力:

  對急躁、好動、注意力渙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簡單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問題,利用其視、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區域性組織放鬆。有人以此法對420例患者進行對比觀察,發現對預防暈針及其它不良反應有較好的作用。

  二、生理預防

  飢餓病人,針前宜適當進食;過度疲勞者,應令其休息至體力基本恢復。特別對有暈針史者和初次鍼灸者,最好採取側臥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

  三、其它預防法

  1、壓眼預防法

  國外應用一種壓眼防暈法,經國內在有關單位試用,確有一定效果。方法是:讓患者雙眼向下看,閉眼,術者將雙手拇指指尖分別軒於患者雙眼上瞼,其餘四指分別放在患者兩面三刀耳前作支撐,然後用拇
指輕壓眼球,注意用力方向由上斜向內下方,拇指尖應放在眼球的角膜
上方用力,避免指尖直接壓迫角膜,按壓大約5s後抬起手指約5s,然後再按上法按壓抬起,持續約30s,再行鍼刺。注意:青光眼、高度近視眼者慎用。

  2、浸熱水預防法

  對於特殊過敏體質暈針病人,有人主張,先囑病人將兩手浸入熱水中,約5~10min後,再以毫針輕輕刺入兩內關穴,約1min左右,開始針刺其它病中需要刺的穴位。可供讀者臨床參考。

  在鍼灸過程中,一旦病人有先兆暈針症狀,應立即處理。鍼灸拔罐後,令患者在診室休息5~10min後始可離開,以防延遲暈針。

  【處理方法】

  一、輕度暈針

  應迅速拔去所有的針或罐,或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躺下。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

  二、重度暈針

  立即去針後平臥,如情況緊急,可令其直接臥於地板上。據我們多年體會,此類病人可於百會穴艾灸有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藥艾條,點燃後在百會上作雀啄式溫灸,不宜離頭皮太近,以免燙傷,直至知覺恢復,症狀消退。如必要時,可配合施行人工唿吸,心臟按摩,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湧泉等措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