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呂志勤

  腦性癱瘓是由圍產期各種病因造成的,嬰幼兒時期發病的中樞神經系統上運動神經元的損傷性病變,最常見是原因有產傷、缺氧窒息、顱內血腫等。由於上述病因(如表4-2所示),造成神經系統代謝紊亂和損傷,繼而出現廣泛的神經元變性壞死、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減慢甚至停止,從而導致患兒隨年齡增加而逐漸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

  表4-2  引起腦性癱瘓的病因

  1、臨床表現

  症狀多數從嬰幼兒期開始,由於腦損害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表現的臨床症狀亦不同。損害錐體系統時出現痙攣性癱瘓,下肢較上肢為重;損害錐體外系統和基底節時,可有各種不自主運動,如震顫、舞蹈症、手足徐動症、肌緊張異常等;損害小腦系統時表現為共濟失調和構音不清、眼球震顫;如產生廣泛的大腦半球病變,則常有語言、智慧、視力和聽力障礙,也可有體格發育不良或癲癇發作。少數患兒常有不自主哭笑、下頜反射亢進、核上性眼肌麻痺,中樞性面癱等。患兒一般開始學說話的時間要晚於正常兒童6-12月,開始學走路的時間亦較晚。國外資料統計有65%的患者智商為70左右,僅有45%的患者智商能上90。

  2、輔助檢查

  腦性癱瘓的患兒腦組織病理學改變主要依據病因而定。據研究,急、慢性缺血缺氧最容易造成胎兒神經系統的損傷,引起大腦皮質、丘腦、基底節、腦幹、小腦等部位病變,嚴重時可出現雙側廣泛性的病理改變。通過CT或MRI檢查,很容易發現腦組織有與患兒年齡不相適應的腦萎縮改變。此外,對學齡患病兒童的智力,尚可用WAIS量表測其智商的高低。

  3、治療和預後

  腦性癱瘓的治療可分非外科治療和外科矯形手術兩方面。

  非外科治療:對腦性癱瘓的患兒主要先從理療、傳統中醫推拿、按摩開始,年齡最好在2歲左右,逐步使患兒肌肉攣縮減輕,便於學步。對於錐體外系症狀者,主要是通過系統教育訓練,鍛鍊其功能,同時根據不自主運動的型別,選擇不同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如氟哌啶醇、安坦、氯硝安定、泰必利等。如有癲癇發作,則可選擇苯妥英鈉、苯巴比妥、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等抗癇藥對症治療。對於智力低下的患兒,則主要根據智力康復訓練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培訓。對於肌張力增高,可以用妙納或巴氯芬解決。

  外科手術治療:腦性癱瘓的最常見手術治療,目的在於鬆解肌肉攣縮和預防畸形發生。根據畸形的型別,可選擇不同的術式,如馬蹄足可用小腿肌腱延長術;馬蹄外翻可採用外側距骨—跟骨關節處填充一骨片,並同時延長跟腱來矯正(Grice術);髖部畸形可用鬆解髖關節內收肌群和屈肌群來解決;嵴椎側彎可用支架固定矯正等。經過整形手術,患兒的畸形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腦性癱瘓的預後一般比較好,除遺留肢體功能異常和智慧低下外,患兒可存活較長時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