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除是早期肝癌的首選治療手段,但是由於大多數肝癌患者合併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手術耐受力差,不少患者存在術後肝功能失代償甚至肝衰竭的風險。近年來廣泛應用的區域性消融治療,具有創傷小、療效確切的特點,使一些不耐受手術切除的肝癌病人亦可獲得根治的機會。
區域性消融治療是藉助醫學影像技術的引導對腫瘤靶向定位,區域性採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直接殺滅腫瘤組織的一類治療手段。主要包括射頻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凍治療、高功率超聲聚焦消融(HIFU)以及無水乙醇注射治療(PEI)等。
臨床常用消融手段:
射頻消融:射頻消融是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性消融治療方式。射頻波本質上是特定範圍內的電磁波,目前醫用射頻大多采用200KHz-750KHz的頻率。當射頻電流流經人體組織時,因電磁場的快速變化使得細胞內的正、負離子快速運動,於是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細胞內的其它分子、離子等的摩擦使病變部位升溫,致使細胞內外水分蒸發、乾燥、固縮脫落以致無菌性壞死,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微波消融:微波消融也是我國常用的熱消融方法,微波是頻率為300MHZ-300GHZ的高頻電磁波。目前臨床應用的微波頻率多為2450MHZ。在微波消融中主要通過水分子的劇烈運動摩擦生熱而導致細胞凝固壞死。
目前的研究顯示,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療的效果相似。
消融途徑:
消融的路徑有經皮、腹腔鏡和開腹三種方式。大多數的小肝癌可以經皮穿刺消融,具有經濟、方便、微創的特點。位於肝包膜下的肝癌,特別是突出肝包膜外的肝癌,經皮穿刺消融風險較大,或者影像學引導困難的肝癌,可考慮經開腹消融和經腹腔鏡消融的方法。
適應症:
區域性消融治療可以用於原發性肝癌和肝轉移癌的治療,目前建議的適應症為:單個腫瘤直徑≤5cm或腫瘤結節不超過3個、最大腫瘤直徑≤3cm,無血管、膽管和鄰近器官侵犯以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為Child-Pugh A或B級的肝癌病人。
常見併發症:
區域性消融治療的創傷小,很少發生併發症,主要的併發症包括:針道出血、膽漏、周圍組織或臟器損傷(膽道、膽囊、胃腸道、膈肌、腹壁等)、腫瘤消融不完全等。
肝癌消融治療後的評估和隨訪:
在區域性消融後1個月左右,建議複查肝臟動態增強CT或MRI,或者超聲造影,以評價消融效果。對治療後有腫瘤殘留者,可以進行再次消融治療。
完全消融後應定期隨訪複查,通常情況下術後2年內每隔3月複查1次,2年後每半年複查一次,複查內容包括:腫瘤標誌物、彩超、MRI或CT,以便及時發現可能的區域性復發病灶和肝內新發病灶,及時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