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劉志輝

  腦中風是一組腦組織因急性缺血或出血,而產生癱瘓、言語不利、肢體麻木、眩暈、噁心、嘔吐、行走不穩、昏迷、甚至死亡的急性腦血管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衛生部2008年公佈的我國居民死亡原因排序中,腦血管病已成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於歐美國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於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我國腦中風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腦中風不僅僅造成人類健康損害和生命威脅,還給患者及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經濟和社會負擔,帶來的經濟負擔是心肌梗死的10倍。 據統計,致死性腦中風佔27%,而大部分腦中風病人存活且遺留癱瘓、失語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殘疾。

  我國學者研究表明,我國複發性腦中風的比例高達37%~40%,25%~33%腦中風患者將在3~5年內再次發作。這些資料都反映了腦中風危害的嚴重性。

  缺血性中風,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腦梗塞(包括腦血栓、腦栓塞)是腦中風中最常見的型別,原因為腦供血動脈內形成血栓或者被來自身體其它部位的栓子所堵塞,導致相應部位的腦組織缺血、壞死。腦組織主要是靠它的供血動脈運送新鮮血液,血液將氧氣和營養物質帶給腦組織,同時帶走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

  一旦動脈發生堵塞,腦細胞便不能產生足夠的能量,核心區域的腦細胞一般在幾分鐘內就會停止工作,並很快壞死,腦細胞一旦壞死則不可修復,那麼,在核心區域周邊有一個區域,醫學上稱其為“缺血半暗帶”,該區域的腦細胞在缺血發生以後暫時處於過渡期,如果能及時恢復血運,腦細胞可以存活,而如果繼續缺血則可能發生腦細胞壞死,我們對腦中風患者進行搶救的重點也就是要挽回這部分“缺血半暗帶”的腦細胞;

  使其向好的方面轉化,而不至於發生壞死。促使這部分“缺血半暗帶”腦細胞向好的方面轉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溶栓治療,使血栓溶解、動脈重新開放,血流順利通過。但溶栓的時機是有限的,有一個嚴格的時間窗,即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最初3小時內,大部分患者的溶栓治療是有效的;3~6小時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即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腦組織功能不會嚴重受損,後遺症很少或無;

  如超過6小時再進行溶栓治療則意義不大,此時腦細胞已經發生不可逆性壞死。所以,提醒廣大患者如果一旦出現肢體癱瘓、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眩暈、噁心、嘔吐、行走不穩等腦中風症狀,一定不要在家等、靠,應該立即呼叫120,急來醫院診治,為溶栓治療提供時間保證。

  遺憾的是,由於諸多原因,目前,我國99%的患者在3~6小時內都不能到達醫院而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療,即使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早期溶栓率仍然相當低。希望通過更多的宣傳,讓普通人群對腦中風防治知識有更多的瞭解,從而使更多的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溶栓治療,減少致殘和死亡。

  相比腦中風的治療而言,對於腦中風的預防更為重要。早在1500年前藥聖孫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就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為降低腦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對高危人群進行普遍篩查,並推廣ABCDE防控策略(A:抗栓治療;B:控制血壓和體重;C:降低膽固醇、戒菸、開展支架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D:控制糖尿病、飲食調整;E:健康教育、體育鍛煉、定期查體),即加強對高危人群的治療和教育,避免腦中風的發生,惠及廣大民眾。

  對於已有腦中風基礎血管病變的高危人群來講,及早篩查出病因及病變程度,並給予適當的干預,是一項重要的防控措施。在以往的腦血管病防控工作中,我國人群普遍重視了對高血壓的控制,隨之腦出血的患病率在減少,但對導致缺血性腦中風重要原因之一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造成的血管狹窄認識和重視不足,因此,大量缺血性腦中風前期患者未被及時發現並給予有效的干預。

  其實,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檢查方法比較簡單,且費用低,頸部動脈血管B超檢查就可發現絕大部分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狹窄患者,並可判定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和血管狹窄程度,狹窄嚴重的患者通過頸部聽診就可發現。

  通過對頸動脈狀況的篩查,既可對狹窄不甚嚴重的患者及早給予行為指導或藥物干預,延緩其狹窄進展,又可對狹窄嚴重的患者採取介入或手術治療,去除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病源,減少腦中風的發生及致殘。對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血管管腔狹窄程度>70%的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放入支架),對患者創傷小,療效可靠,是目前推薦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