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IBS) 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以腹部不適、腹痛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為主要的症狀,通常持續或反覆發作,排便後症狀可得到緩解。根據發達國家的統計,在消化科專科門診的患者中腸易激綜合徵佔 1 /3 以上,有的甚至達一半以上。在我國腸易激綜合徵的流行病學統計工作還沒有權威的大樣本統計資料,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病率為 0.82% ~ 11. 5% ,發病率差異大的原因多是診斷標準不同。腸易激綜合徵雖然不是一種致命性的疾病,但是給患者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腸易激綜合徵發病機制的多因素性、複雜性,西醫治療腸易激綜合徵效果並不是很好,而且不良反應較多,而中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徵的研究較多且療效較好,特別是鍼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歸屬於中醫學的“洩瀉”“便祕”“腹痛”等範疇,肝之疏洩失常是腸易激綜合徵的基本病機。中醫辨證論治理論認為腸易激綜合徵是以肝鬱脾虛為主,所以治療時應該以疏肝健脾來立法,而鍼灸辨證論治也可以以此法來立方。王國斌教是我國著名老中醫,王教授指出腸易激綜合徵與脾、腎、肝功能失調有關。中醫理論認為脾是後天之本,可以運化水谷轉為人體所需精微,同時具有固攝作用,如果脾胃功能受損,就會導致脾失去運化功能,水谷不能順利轉化為人體所需精微,反而變為對人體有害的溼,而且清濁混雜而下,發為洩瀉;腎在中醫理論被認為是人體先天之本,司二便,主封藏,如果腎陽受到損傷,則人體蒸騰氣化的作用受到減弱,表現為二便失常,導致洩瀉;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疏洩,調暢氣機,如果肝功能失調,則會導致氣機的鬱滯,氣機不通則會導致痛,所以“痛責之於肝”。所以王教授通過理論推理和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了從肝、腎、脾臟功能的調理來治療腸易激綜合徵臨床效果良好。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鍼灸療法。
1、超聲脈衝電導療法。將超聲、穴位治療、灸療、熱療、電療、負壓拔罐等療法綜合玉一體的療法,可以起到軟乎組織,增強藥物滲透吸收的作用。
2、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這是一種經皮電神經刺激與穴位鍼灸相結合的中西醫結合療法,這種療法透過面板將低頻脈衝電流輸入到人體特定穴位,以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而音樂療法是通過心理和生理 2個途徑來到達治療疾目的的一種手段。
3、靈龜八法。運用古代哲學的九宮八卦學說,結合人體奇經八脈氣血的匯合,取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 8個穴位,按照日時干支推演做出按時取穴的一種傳統針刺方法,一種周易學與鍼灸學相結合的經典療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