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穿刺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具有高度精確、高度適形的優點,越來越引起醫學界的關注,近年來已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熱點之一。我科自2005年4月起開展CT引導下經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現將經治的32例中晚期肺癌總結報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自2005年4月至2007年11月在CT引導下經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療中晚期肺癌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齡42~73歲,平均56.8歲。中心型14例,周圍型18例,左肺21例,右肺11例。病理診斷:鱗癌12例,腺癌13例,小細胞未分化癌7例。TNM分期均為Ⅲ~Ⅳ。
1.2方法
1.2.1計算機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PS) 珠海市和佳醫療裝置有限公司提供放射性粒子治療三維治療計劃系統和質量驗證系統(HGGR-2000)。
1.2.2粒子植入針和植入器 珠海市和佳醫療裝置有限公司提供。植入針直徑18G,表面帶有刻度,可與植入器連線。植入器為全封閉防輻射連擊式植入器,每個植入器裝30顆粒子。
1.2.3125I放射性粒子 上海欣科醫藥有限公司生產125I粒子(6711型),活度為0.8mCi,為外包鈦的密封結構,大小為4.5mm×0.8mm,半衰期T1/2=60.2d,組織間有效作用直徑1.7cm。粒子採用高壓乾熱消毒。
1.2.4手術方法
粒子植入前1周對所有患者行CT薄層掃描測定腫瘤體積,將影象傳送到TPS計劃系統,做125I粒子植入治療計劃。按照處方劑量,設計布源方案。根據CT資料進行三維重建,觀察腫瘤大小、形態、位置、與肺門大血管關係。根據治療計劃得出的粒子數目和活度訂購125I粒子。
患者採取仰臥位或俯臥位,根據CT掃描影象確定粒子針進針點和進針角度、深度,在面板表面作好標記。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區域性麻醉,注意充分麻醉胸膜。CT引導下進針,先用活檢槍切取組織標本,做病理活檢。
將植入針進至靶點,CT掃描確認無誤,邊退針邊用植入器依次釋放粒子若干顆,粒子間隔1~1.5cm,即刻CT掃描。退針至腫瘤邊緣,調整角度後再次進針,CT引導下進至靶點,如前步驟繼續釋放粒子若干顆。同樣方法調整角度3-5次,共選取1~3個進針點。植入結束後再次CT掃描觀察粒子分佈是否符合TPS治療計劃,如不符合需再補充粒子,同時觀察有無併發症發生及程度,以指導臨床治療。
術後給予抗感染、止血治療,觀察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徵12h。
1.3隨訪及療效判定
術後1、2月分別做CT檢查,此後每2~3個月隨訪並複查CT,觀察其療效、副反應及併發症。療效的評價採用WHO制定的實體瘤治療標準判定:完全緩解(CR):腫瘤病變完全消失,持續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橫徑乘積縮小50%以上;微效(MR):二者乘積縮小25%~50%;無變化(NC):二者乘積縮小<25%。
2、結果
本組32例,共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1008顆,平均31.5顆,最多1例用了68顆,最少的用了8顆。所用粒子活度為0.8mCi。手術操作時間為1~2.5h。
本組2、4、6個月隨訪,有效率分別為59.36%、83.87%、86.67%,具體見表2。隨訪中1例術後4個月死於腦出血,1例術後5個月死於全身轉移。
症狀緩解情況,胸痛緩解100%(32/32),胸悶、氣短緩解75%(18/24),咯血治癒76.47%(13/17),阻塞性肺不張治癒100%(11/11)。
術後有5例(15.62%,5/32)發生氣胸,4例為手術當天發生,1例為手術後2天發生,均為少量氣胸,未給予特殊處理5天后自行消失。4例(12.5%,4/32)術後咳少量血痰,給予止血藥物後3天消失。1例在隨訪中發現有1顆粒子移位至同側肺下葉,觀察3月後未再移位,患者無不適,未給予處理。本組治療未出現其他嚴重併發症及治療相關死亡。
表1 26例患者病理診斷、部位和腫瘤大小的情況(例)
性別
病理診斷
病灶部位
腫瘤直徑(cm)
鱗癌
腺癌
小細胞癌
中心型
周圍型
<3
3~5
>5
男22
9
7
6
11
11
2
8
12
女10
3
6
1
3
7
2
1
7
合計
12
13
7
14
18
4
9
19
表2 26例患者術後2、4、6個月的療效的比較(例)
CT複查時間
例數
CR
PR
MR
NC
有效率(%)
2個月
32
2
17
12
1
59.36
4個月
31
4
22
4
1
83.87
6個月
30
5
21
2
1
86.67
注:CR為完全緩解,PR為部分緩解,MR為微效,NC為無變化,有效率為CR+PR
3、討論
125I粒子植入屬於近距離放射治療的一種,通過植入到腫瘤內或腫瘤浸潤組織中的125I粒子持續發出的低能量(27~35keV)γ射線,毀滅殺傷腫瘤,而不損傷正常組織。根據TPS制定的治療計劃,在CT引導下將125I粒子植入到人體腫瘤靶區,是一種新的腫瘤技術,具有高度適形,靶區高劑量,顯著提高靶區區域性與正常組織劑量分配比的優點。
經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療肺癌具有以下特點:
①能較好的控制區域性病灶,文獻報道有效率可達90%~100%[1],本組32例近期有效率達86.67%,效果令人滿意。
②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本組有效控制患者的胸悶、氣短及咯血癥狀,對胸痛、阻塞性肺不張的治療有效率達100%。
③125I放射性粒子有效作用直徑為1.7cm,植入後對正常組織損傷極輕微,基本無全身毒性。
④屬微創介入治療,併發症少。本組患者僅有輕微氣胸或少量血痰,積極處理後均很快消失。
為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併發症,應注意:⑴CT具有很高的空間和密度解析度,引導穿刺定位精確,能使絕大多數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符合治療計劃的要求。柯明耀等報道採用經支氣管鏡植入粒子,張忠鬆等採用手術中組織間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療肺癌,但相比較其他引導方法,CT引導不僅定位精確,而且可以進行術後評價,且可以方便術後隨訪和比較。張毅等認為CT引導是決定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
⑵選取合適的進針點,儘量減少穿刺針經過胸膜次數以及儘量不穿過葉間胸膜,穿刺針尖禁止在胸膜表面刮擦,術後充分鎮咳以減少氣胸的發生。
⑶肺部病變隨呼吸會有不同程度的上下移動,可採取在吸氣末或呼氣末進針,提高粒子植入的準確性。
⑷根據肺部病灶特點,選取進針點時應充分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筆者建議採取一個層面進針不同方向植入粒子,這樣可減少穿過胸膜次數,降低氣胸發生率,也能取得滿意的粒子分佈。
⑸中心型肺癌因常與血管粘連,治療時最好先強化掃描,以利觀察病變與血管的關係,避免穿刺時損傷周圍的血管。
本組術後有5例發生氣胸,發生率15.62%(5/32),均為少量氣胸,未給予特殊處理5天后自行消失。4例(12.5%,4/32)術後咳少量血痰,發生原因可能為穿刺時損傷到小血管或腫瘤血管,給予止血藥物後3天消失。1例在隨訪中發現有1顆粒子移位至同側肺下葉,可能為治療後腫瘤縮小,粒子通過支氣管發生移位,觀察3月後未再移位,患者無不適,未給予處理。
儘管125I放射性粒子釋放的γ射線能量低,輻射距離短,操作中仍應注意放射防護。術前應告知患者及家屬有關防護知識,如保持一定距離接觸,特別是兒童及懷孕家屬更應注意。
總之,CT引導下經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肺癌簡單、安全、有效,併發症少,值得推廣和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