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關節骨病外科 副主任醫師 汪滋民

  最近我朋友圈裡又開始熱鬧了,像我一般年紀的朋友囔囔著要去跑馬拉松,有些甚至還要年長我幾歲,職業習慣,我去他們底下“潑冷水”——“省省事吧,我們打打太極更合適”“跑馬拉松那是年輕人乾的事,小心你的膝蓋啊!”……我之所以這麼說,不是空穴來風。

  40歲以後開始跑步等運動,可以防止體重增加,降低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風險。但是,隨著人體機能的下降,對於40歲以上的人來說,運動引發的傷病風險卻是增加的。下面這5種運動傷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最為普遍,需要格外注意。

  下背疼痛

  美國的運動生理學家、《不受傷力量訓練》一書的合作者之一雷切爾·斯特勞布表示:“很多人在運動期間,由於過度拉伸或者彎曲下背而導致下背受傷,特別是在俯臥撐、壺鈴搖擺甚至做某些瑜伽動作中比較普遍。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增強核心力量。”

  我在這裡提醒,雖然運動會導致下背受傷,但這不能成為遠離運動的理由,因為靜止不動的生活方式對背部的傷害同樣不輕。

  久坐不動會削弱腹部和臀部肌肉,從而讓嵴柱承受更大的壓力,最終會引起疼痛。

  膝蓋問題

  不管是運動新手,還是經常進行跑步、滑雪、自行車等運動的人,膝蓋出現問題非常普遍。

  美國波特蘭市的運動理療師艾利斯·霍蘭德表示:“特別是那些長期不運動而突然想通過高強度訓練實現減肥的人,膝蓋疼痛的概率非常高。對於年過40的人,我建議循序漸進的開展這些運動。”

  隨著年齡的增加,膝蓋內的半月板會變得脆弱,更容易被撕裂。所以,在進行深蹲、深度膝蓋彎曲或者弓步時,更容易誘發膝蓋疼痛,因為它們讓膝蓋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肩袖損傷

  肩關節是全身移動性最強的關節,也正是由於如此,降低了肩關節的穩定性,受傷的風險增加。像舉重、俯臥撐、重複提拉等運動,離不開肩膀發力,所以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肩袖拉傷、肌腱炎、粘液囊炎和肩部肌肉撕裂的情況最為普遍。

  腿後肌群撕裂

  年過40的人,很喜歡參加團體運動,像排球、籃球等,但是很多人不注重對腿後肌群的加強,甚至運動前也不進行熱身。這些運動都需要腿部發力,進行快速短跑,肌肉不夠強壯的話,很容易出現拉傷或者撕裂等傷病。

  足底筋膜炎

  如果工作長時間站立,或者從事的運動有很多跳躍動作,出現足底筋膜炎的概率就比較大。

  足底筋膜炎就是連線跟骨和腳趾之間的組織出現了炎症,小腿肌肉和腳跟的緊張也會引發該病。為了預防足底筋膜炎,運動前一定要拉伸小腿肌肉,並在運動前後都用高爾夫球或者網球按摩腳底。

  不適當馬拉松跑步,除了引起骨骼、關節的損傷,還有其他方面的傷害:

  傷肺臟,氣管通氣量太大

  跑步最容易傷害的器官是肺臟,尤其是空氣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去跑步,這往往被我們忽視了。

  跑步時肺臟大量做功,每分鐘的唿吸次數是我們靜息狀態下的4倍以上。氣流快速地通過氣管支氣管,發生急性支氣管損傷,導致本來就敏感的支氣管更加敏感。

  久不運動的人突然去跑步,首先會覺得肺可能要炸了,火辣辣的感覺;當我們堅持跑步一段時間,心肺適應了跑步的需要時,才會感覺關節不適。

  空氣不好,霧霾天,不建議進行大運動量的室外活動,包括跳廣場舞等。本來可能就有慢性支氣管炎的人,如不注意防範,會導致急性支氣管炎發作,表現為頻繁咳嗽,甚至喘息。

  傷心臟,快速供血不夠

  心臟是生命的發動機,跑得快,那就需要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發動機。一般成年人的發動機是2.0的,經常鍛鍊的人就是2.0t的,必要的時候會有渦輪增壓介入,也就是我們的心臟儲備功能。

  但是心臟就那麼大,供血就那麼多,總去深踩油門,終究是會爆缸的。跑步最致命的傷害就是發生心臟猝死,所有跑步猝死的幾乎都是心跳驟停導致的。需要和供給脫節,心臟的電生理節律不能滿足快速供血的需要,所以跳著跳著就罷工了。

  雖然跑馬拉松猝死的發生概率很低,但卻是致命的。現在馬拉松比賽除了安排急救站和醫療志願者外,還會邀請很多醫生跑友參加,萬一碰到倒地不起的跑友,醫生會義不容辭地上去施救。跑步中心跳驟停,如果能得到及時的心肺復甦,搶救成功率很高。

  幾乎每個熱愛跑步的人關節都受過傷。毫無疑問,跑步傷關節,其中膝蓋痛、腳踝痛最常見。吃一塹,長一智,很多人受傷後才開始關注力量的訓練。

  原來跑步是要和力量訓練交替進行的,於是晒跑步的人一定也會晒各種器械和肌肉,只晒跑不晒肉的人多半則是偽跑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