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診斷方法
依據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確診。
無創檢查:超聲波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有創檢查:腦血管造影。
(1)腦供血動脈超聲檢查
聯合B型超聲成像與經顱多普勒檢查檢測腦供血動脈狹窄,其中經顱多普勒是目前最廣泛應用的檢測腦供血動脈狹窄的無創檢測方法。B型超聲掃描可實時的顯示動脈的縱向剖面,多普勒檢查有助於評價頸動脈的血流狀況,基於預先設定的引數,評價頸動脈狹窄程度。
(2)CT血管造影(CTA)
主要了解頸動脈系統顱外段有無狹窄、鈣化斑塊及其程度、範圍。超聲檢查方法如不能肯定,可補充進行CTA檢查。CTA可以精確地顯示血管腔的直徑,如果需要的話,在窗寬850HU、窗位200HU的條件下進行電影顯示。可以最大限度地區分血管壁、管腔和軟組織或鈣化斑塊。CTA用於頸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前、術後的對比研究較MRA具有優勢。
(3)磁共振血管造影
①MRA:無需對比劑,主要依靠血液的流動性即可進行血管成像,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方法。且觀察範圍明顯比CTA大,可從主動脈弓至顱內腦血管。
②增強MRI掃描: 增強MRA的方法明顯優於常規MRA,它速度更快、清晰度更高。它的成像質量與血管造影已非常接近。
(4)腦血管造影
①腦血管造影是評價腦血管的’金標準’,但它是有創檢查、非首選檢查方法。當B超、CTA、TCD和MRA等檢查懷疑腦血管有狹窄(特別是顱內腦血管狹窄)時,為明確診斷,導管造影是必需的。此種檢查可以動態
②全面地觀察腦血管的血流情況、變異情況、側支代償情況和Willis環的完整情況。
2、適應症及禁忌症:
(1) 適應症包括:無創檢查無法確定的腦血管狹窄,但臨床高度懷疑的病人;欲行介入治療的病人。
(2) 禁忌症:此種檢查無絕對禁忌症,但對有嚴重出血傾向的病人、碘過敏的病人和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而不能平臥的病人要慎重。
3、診斷流程
腦供血動脈狹窄的臨床分型(天壇分型)
(1)非症狀性狹窄
(2)症狀性狹窄(ICA、CA狹窄>70%,MCA、BA狹窄>50%)
Ⅰ型狹窄:狹窄血管供血區域缺血,出現相關區域缺血的臨床表現;
Ⅱ型狹窄:狹窄引起的側支血管供血區域缺血(盜血),狹窄血管供血區得到代償,出現盜血綜合症;
Ⅲ型狹窄:混合型。
各型又細分A、B、C三個亞型,即:
A型:相應區域無梗死,或有腔隙性梗死但無神經缺損後遺症,乙醯唑胺(Diamox)激發試驗異常,預計血管重建術後病人能獲益。
B型:相應區域小面積梗死或合併遠端血管串聯性狹窄,或遠端主幹閉塞,但該支動脈尚參與其它狹窄血管的側支血供,預計血管重建術後病人能部分獲益。
C型:相應區域大面積梗死,有大卒中後遺症,或遠端主幹慢性閉塞,而且該支動脈未參與其它狹窄血管的側支血供,預計血管重建術後病人不能獲益。
4、狹窄程度計算
ICA狹窄率的常用測量方法有3中,即NASCET法,ECST法和CC法。
NASCET法應用最廣泛,除ICA外,尚可應用於椎-基底動脈和顱內ICA-MCA系統,其公式是:狹窄率=(狹窄遠端正常直徑-狹窄段最窄直徑)/狹窄遠端正常直徑×100%。
ECST法的公式是:狹窄率=(狹窄段估計的正常直徑-狹窄段最窄直徑)/狹窄段估計的正常直徑×100%。
CC法的公式是:狹窄率=(頸總動脈直徑-狹窄段直徑)/頸總動脈直徑×100%。
5、治療策略
(1)腦供血動脈病變危險因素的干預:
①全面評估TIA的病因後,高血壓的治療應以收縮壓低於140mmHg,舒張壓低於90mmHg為目標。對於患糖尿病的病人,建議血壓<130/85mmHg。
②應戒菸。諮詢專家(Counseling)、菸鹼(nicotine)替代治療、丁氨苯丙酮及正規的戒菸計劃等戒菸措施是有助的。
③冠狀動脈疾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及心臟瓣膜病應給予適當治療。
④應禁止過量的酒精攝入,建議採用正規的戒酒計劃。輕到中度的酒精攝入(1-2杯)可減少卒中的發生率。
⑤建議治療高血脂。限制食物中的膽固醇量;較少飽和脂肪酸,增加多烯脂肪酸;適當增加食物中的混合碳水化合物;降低總熱量,維持理想的體重並進行規律的體育活動。假如血脂維持較高水平(如LDL>130mg/dl),建議應用降脂藥物,尤其是他汀類。治療的目標應使LDL<100mg/dl。
⑥建議禁食狀態下的血糖水平低於126mg/dl。糖尿病患者應採用控制飲食、口服降糖藥物及胰島素等措施降低血糖。
⑦建議進行體育鍛煉(每次30-60分,每週≥3-4次)。
(2)腦供血動脈狹窄的藥物治療
建議:腦供血動脈狹窄的病人發生TIA或腦梗死,可根據相關章節處理。
(3)手術治療
①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
有近期腦缺血發作且狹窄程度為70-90%患者,如具備良好的外科手術條件,2年內至少發生TIA或缺血性卒中1次以上,不管其對抗血小板藥物的反應如何,應考慮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A級推薦)。有近期腦缺血發作且狹窄度為50-60%的患者,應考慮影響卒中可能性及外科風險性等臨床因素。有近期腦缺血發作的動脈狹窄程度<50%患者從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獲益較小(A級推薦),對這些病人建議抗血小板等藥物治療。
② 顱外段腦供血動脈狹窄內支架成形術
適應症:
直徑狹窄率≥70%的症狀性狹窄,狹窄率的測量通常採用NASCET方法,即:〔1-(遠端正常血管直徑-狹窄段最窄直徑)/遠端正常血管直徑〕×100%。
禁忌症:
與椎動脈內支架成形術相同。
顱外段腦供血動脈狹窄內支架成形術的圍手術期治療和監護:
術前3天起,口服抵克力得250mg 或氯吡格雷75mg 2/ 日,術後3天改服1/日。
術前3天起,口服腸溶阿斯匹林300mg/日,病人若無不適,術後可長期服用。
術前2小時起,靜脈泵注尼莫地平0.5-2mg,控制血壓在110-120/70-80mmHg。
術中採用鎮痛、鎮靜麻醉監護。
術中採用TCD和EEG監測。
術中採用ACT監測,指導肝素使用。
術後即刻做神經功能評價。
拔鞘後,病人平臥24小時,注意區域性情況,監測血壓、脈搏、尿量、足背動脈、意識狀態、神經功能。
無出血併發症者,速避凝0.4-0.6ml皮下注射q12h×3天。
術後常規使用廣譜抗菌素3天。
顱內段腦供血動脈狹窄內支架成形術
① 適應症:
症狀性、反覆發作性、藥物難以控制的低血流量性短暫腦缺血發作(TIAs)。
腦供血動脈狹窄部位與病人的TIAs症狀有明確的對應關係。
狹窄型別為Mori A型病變,B型病變當慎重考慮。
預計內支架能到達靶血管部位。
② 不宜使用內支架成形術的情況:
非’罪犯’病變,或病變開通後病人不能獲益。
Mori C型 病變。
徑路血管明顯扭曲,阻礙內支架通過。
其它禁忌症參照椎動脈內支架成形術的禁忌症。
③ 顱內段腦供血動脈狹窄內支架成形術的圍手術期治療和監護:
術前3天起,口服抵克力得250mg 或氯吡格雷75mg 2/ 日,術後3天改服1/日。
術前3天起,口服腸溶阿斯匹林300mg/日,病人若無不適,術後可長期服用。
術前2小時起,靜脈泵注尼莫地平0.5-2mg,控制血壓在110-120/70-80mmHg。
術中採用鎮痛鎮靜麻醉監護。對基底動脈施行成形術時,應當進行氣管插管、全麻。
術中採用TCD和EEG監測。
術中採用ACT監測,指導肝素使用。
術後即刻做神經功能評價。
術後行即刻CT平掃,除外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併發症。
拔鞘後,病人平臥24小時,注意區域性情況,監測血壓、脈搏、尿量、足背動脈、意識狀態、神經功能。
無出血併發症者,速避凝0.4-0.6ml皮下注射q12h×3天。
術後常規使用廣譜抗菌素3天。
椎動脈內支架成形術:
① 適應症:
A 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系統TIA或非致殘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椎動脈直徑狹窄率≥70%,合併對側椎動脈閉塞。
B 症狀性優勢側椎動脈狹窄。
C 症狀性雙側椎動脈狹窄。
D 症狀性非優勢側椎動脈狹窄,該側椎動脈直接與小腦後下動脈(PICA)延續,病人症狀與同側PICA區供血不足有關。
E 無症狀性椎動脈狹窄,但成形術有助於改善側支血供(比如病人同時合併有頸動脈閉塞)。
② 禁忌症:
A 合併顱內腫瘤或AVM。
B 卒中或痴呆所致的嚴重殘疾。
C 6周內發生過卒中。
D 無合適的血管入路。
E 病人或病人家屬不同意。
鎖骨下動脈內支架成形術:
① 適應症:
直徑狹窄率≥70%的症狀性狹窄或閉塞,引起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症或患側上肢缺血。
② 禁忌症:
慢性閉塞,閉塞端呈平頭狀;嚴重成角病變;無合適的血管入路;病人或病人家屬不同意。
決定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還是血管成形術
顱內-顱外血管搭橋術
顱內-顱外血管搭橋術建立旁路建議不用於TIA的病人(A級推薦)。對藥物無反應且伴有血液動力學障礙的前迴圈缺血的亞組患者可能適用於血管搭橋術。具有Moyamoya 病的患者可能從顱內-顱外搭橋術中受益(C級推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