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蔡瑞興

  腦血管狹窄是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腦血管狹窄使得經過腦血管的血液減少,腦細胞就會缺血死亡。

  造成腦血管狹窄的原因很多,而且與年齡有關,如結節性動脈炎引起的血管狹窄發病年齡多在10~30歲,而由於動脈硬化狹窄者往往為40~80歲的中老年人,甚至更高年齡者。兒童發病者,多由於先天性的血管發育異常造成。

  腦動脈狹窄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及血管支架治療三種辦法。如果管腔狹窄小於50%時,我們可以服用藥物治療,主要是阿斯匹林(A),丙丁酚(P)和他汀類(S)藥物,這種療法簡稱PAS療法。如果血管狹窄超過管徑的50%,就需要做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或者在狹窄的血管內放置血管支架使管腔擴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其中血管內支架治療目前應用較廣泛,它主要的優勢是對病人的創傷小,能同時處理多處狹窄病變,因而特別適合不能耐受或拒絕手術、手術後血管狹窄又復發、多支血管狹窄及狹窄部位手術無法抵達的患者。這三種治療方法各有適應症和優缺點,可以相互補充 。顱內支架撐開新天地

  創新一研發顱內專用支架

  姜衛劍教授介紹說,與歐美白人以顱外頸動脈狹窄多見不同,中國人的腦供血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分佈以顱內多見。以往是用冠脈支架代替做顱內動脈狹窄成形術。冠狀動脈比較直,冠脈支架系統的軟段短且命名壓較高(大於6個大氣壓),而顱內血管迂曲、壁薄,因此增加了手術難度和風險。

  怎麼能尋求到柔軟性好、命名壓低,更適合顱內的支架呢?當時國內外都沒有專門用於顱內的支架。於是,姜衛劍教授萌發了一個自主設計顱內支架的想法。經過反覆研究和論證,姜衛劍教授設計和開發了國內第一個顱內動脈狹窄成形術專用支架(Apollo支架),並獲得專利。

  Apollo支架為球囊擴張型,其特點是軟段較長,命名壓低(小於6個大氣壓),不會過度損傷和擠壓血管。該國產支架的臨床研究結果,將在2007年5月發表在美國的《神經放射雜誌》上。

  創新二提出LMA分型

  以往,對於顱內動脈狹窄人們一直沿用由日本學者提出的Morri

  分型,然而這種分型方法是針對傳統球囊血管成形術提出的,當用它指導支架介入手術時,兩種不同器械的差別使得原有分型無法幫助醫生準確預測手術結果。為此,姜教授等經過對臨床實踐的認真總結,提出了國際上第一個為顱內支架成形術而設計的部位(Location)、形態學(Morphology)和路徑(Access)分型,即LMA分型。

  該分型有助於術者在術前設計個體化的支架手術方案,保障了患者治療的最佳效益/風險比,完善了顱內支架成形術的術前評估體系。該項研究結果2004年在美國《卒中》雜誌上發表時,被該雜誌評為《2004年神經介入進展》之一。到目前為止已被國外有影響的雜誌應用30餘次,被國外同行所公認。

  創新三彌補藥物治療“空當”

  對於顱內血管嚴重狹窄的患者,應用藥物治療兩年後會有20%以上的患者再次發生卒中。因此人們早已達成共識,顱內動脈嚴重狹窄患者是腦卒中的高危人群,不適合藥物治療,因而他們就成了“無藥可救”的患者。姜教授等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成功的支架治療可使≥70%顱內動脈嚴重狹窄病人獲益,為確立顱內支架的適應證提供了科學依據,讓這部分患者看到了新的治療希望。

  同時,這項研究結果也為未來藥物與支架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目標人群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他們還完成了顱內動脈支架成形術的登記研究,建立了標準的顱內動脈支架成形術登記研究資料庫。

  最後,姜教授強調顱內支架成形術對術者要求極高。由於腦內血管的迂曲、纖細,以及腦組織功能的重要,支架治療存在很高的手術風險性。隨著支架柔順性等效能的改善,顱內支架成形術近幾年來開始應用於顱內動脈狹窄的治療,但國際上顱內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尚處於探索階段。

  此項技術要求操作者具有豐富的腦血管病臨床經驗和嫻熟的介入治療技術,否則必然增加手術的風險,影響這項新技術的順利發展。總的來說,醫生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將圍手術期的卒中發生率控制在6%以下,才可以手術。二是動脈狹窄大於70%且引起過腦血管缺血性事件的患者,才考慮手術。

  相關連結 《華盛頓郵報》的報道

  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顯示,由於腦內動脈狹窄而處於易發卒中的患者,可能通過在狹窄部位置入支架而獲益。

  該研究主要負責人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神經科專家姜衛劍大夫說:“關於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腦動脈狹窄的價值目前仍存在爭議,因為手術本身可能導致卒中,高的圍手術期併發症發生率可能抵消治療的潛在價值。”

  這項研究包括了121名顱內腦動脈狹窄率超過70%的嚴重狹窄患

  者和92名狹窄率小於70%的患者,研究結果顯示嚴重狹窄的患者能夠從支架成形術中明顯獲益。嚴重腦動脈狹窄的患者支架成形術後一年的卒中發生率為7.2%,兩年為8.2%;較低狹窄率的患者組,一年的卒中發生率為5.3%,兩年為8.3%。

  姜說:“研究結果顯示顱內腦動脈狹窄程度嚴重的患者能夠從支架成形術治療中獲益,而中等度狹窄程度的患者可能並未獲益,因為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顱內腦動脈的狹窄程度並不是支架術後卒中發生危險度的預測因子。”換句話說,對狹窄程度較輕的患者支架治療的潛在風險可能並不值得行這種手術。

  由於研究的樣本量相對較小,需要進一步大樣本量的、嚴格控制的對照研究來比較支架和其他治療方法,如藥物和外科治療,對嚴重腦動脈狹窄患者的治療價值。

  美國費城托馬斯・傑斐遜大學醫院神經科臨床教授、美國神經學會執行主席EdgarJ.Kenton教授說“這項來自中國的報道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但同時他又補充“考慮到其他的干擾因素,最終需要進行雙盲的對照研究”來比較支架置入術和其他治療方法對卒中高危患者的治療價值,這些高危因素包括嚴重的狹窄程度、糖尿病、高血壓、卒中病史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