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李巍

  缺血性腦卒中是人類常見多發病,我國缺血性腦卒中年發病率為120~180/10萬,年病死率80~120/10萬,而動脈狹窄是主要因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腦動脈主幹或分支動脈管腔狹窄、閉塞的基本病因,從而引起腦區域性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使腦能量代謝障礙,最終導致腦梗死。顱內大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

  腦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管徑>500μm以上的腦部大、中動脈,東方人Willi’s環周圍主要腦動脈病變嚴重,並與高血壓密切相關。近年發現正常時腦主要動脈佔整個血管阻力的20%~30%,慢性高血壓時可達50%,長期高血壓必然導致腦部主要動脈粥樣硬化損害。

  國外研究,60年代初,Bauer等最早在一項血管造影的研究中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的分佈可能存在種族差異。近幾十年來包括血管造影和病理在內的大量研究證實, 歐美人顱外血管狹窄多見, 而亞洲人、黑人和西班牙裔則以顱內血管狹窄多見。1989 年日本學者進行的一項對有症狀前迴圈卒中患者血管造影的對照研究發現,83%的日裔患者有嚴重的顱內血管狹窄,而85%的美國白人有嚴重的顱外頸動脈狹窄。1990 年Feldmann報道了新英格蘭醫學中心24 例華裔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卒中患者大腦中動脈主幹狹窄的發生頻率為24%,而經過年齡、性別匹配的白種患者大腦中動脈主幹狹窄的發生頻率僅為14%。上述研究說明亞裔卒中患者(日裔和華裔)顱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高於美國和歐洲的白種患者。

  來自韓國的報道顯示在42 例韓國大腦中動脈區域梗塞的患者中,有30例(71%)經DSA證實存在大腦中動脈狹窄對北京協和醫院96例短暫性腦供血不足患者TCD、頸動脈彩超和DSA結果分析發現,有51%的患者存在顱內血管狹窄或閉塞,19%的患者存在顱外血管病變, 顱內血管病變中以大腦中動脈受累最多,佔66%。對香港中文大學66例急性卒中患者TCD 的研究發現與上述結果相似, 顱內血管病變的發生頻率為33%, 顱外為6%,顱內血管病變中主要為大腦中動脈狹窄。對705例連續收住在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急性卒中的中國患者的檢查發現,345(49%)例存在大動脈閉塞性病變, 其中258例(37)%僅有顱內血管病變,71例(10%)顱內與顱外血管病變並存,16例(2.3%)僅有顱外血管病變。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的分佈依次為: 大腦中動脈(73.3%)、椎基底動脈(40.3%) 和大腦前動脈(35.9%)。上述研究結果說明在有症狀患者中以顱內血管病變最常見。

  在對無症狀人群的調查研究中, 北京協和醫院用TCD 調查了來自北京四個不同地域40歲以上健康職工及離退休人員1574人,結果顯示,47(2.9%) 人有血管病變, 以顱內的大腦中動脈最常見, 約佔所有狹窄的70%[8]。此後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協和醫院聯合對中國河南的1個村進行了顱內腦血管狹窄發病情況的調查,檢查了507人,發現40歲以上人群顱內血管狹窄的發生頻率為7%。對香港地區5 家醫院的3000例無症狀患者的調查結果與之相似。

  結論: 中國患者的血管病變以顱內血管狹窄為主, 特別是大腦中動脈狹窄。導致顱內血管狹窄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和心臟病史, 幾種危險因素的並存可以使血管狹窄的危險性明顯增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