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陳善聞

  尿路感染專家提示:
  1、早期、合理、徹底的治療方法,是治好本病的關鍵。一旦發現尿路感染症狀,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及早合理用藥。
  2、尿路感染多有一定誘因,應排除尿路結石、腎或輸尿管畸形等情況。
  3、針對病原體抗生素治療;抗菌藥物療程因感染不同而異,對於急性單純性下尿路感染,療程基本5-7d。但上尿路感染,如急性腎盂腎炎療程一般為2周。對於反覆發作尿路感染,可根據情況進行長期抑菌治療;呋喃妥因被用來作為長期尿路感染的抑菌治療用藥,用法是每天睡覺前用100mg;
  4、尿液偏鹼的人易患尿路感染。尿路感染重在預防,如果已經感染,既要配合藥物治療,又要避免易感因素。而將尿液PH值保持在6.0以下,可以明顯抑制細菌生長。這些食物偏酸性,可防尿路感染:(1)避免食用柑橘,因為柑橘可導致鹼性尿的產生,有利於細菌的生長。(2)維生素C能提高尿液的酸度,使各種誘發尿道感染的細菌不易生存,所以,多喝橙汁,檸檬酸,獼猴桃汁之類的富含維生素飲料對預防尿路感染有益。
  5、目前淋球菌性尿道炎也很常見,如有者,應先按淋病治療。
  6、可結合中藥治療,應用如清熱解毒的泌淋清、熱淋清等。
  尿路感染的治療不僅依靠抗菌藥物,更應注意糾正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採取一些自助的預防措施。從小細節處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就可以很好的防治尿路感染。這對經常復發,以及程度較輕尚不需要藥物治療的病人尤為重要。


  1、泌尿科醫生口頭禪“多喝水,勤排尿!”,莫忘。應多喝水以增加尿量,保持每天尿量在兩千毫升以上,鼓勵多排尿,而且排尿務盡,有助於沖洗和清潔尿道,又能將藥物的代謝產物排除體外,降低藥物毒性。飲水以白開水為主,最好不是飲料,因為白開水是最好的排毒劑,而且有些飲料糖份比較高,反而利於細菌生長。
  2、不宜穿緊身褲,特別是膀胱炎或尿道炎患者,緊身褲會誘發外陰部充血,從而加重症狀。
  3、不要久坐,久坐有利細菌滋生,每1小時左右應起身走動。
  4、宜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進食新鮮的蔬菜、水果,因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等,有利於控制炎症,幫助泌尿道上皮細胞的修復。還應多吃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功效的食物,如菊花、薺菜、馬蘭頭、冬瓜等。尿路感染的飲食忌脹氣之物,脹氣之物包括牛奶、豆漿、蔗糖等;尿路感染的飲食忌發物,發物(如豬頭肉、雞肉、蘑菇、帶魚、螃蟹、竹筍、桃子等);尿路感染的飲食忌助長溼熱之品,包括酒類、甜品和高脂肪食物;尿路感染的飲食忌辛辣刺激之物,包括食蔥、韭菜、蒜、胡椒、生薑可使尿路刺激症狀加重,排尿困難。咖啡因能導致膀胱頸收縮,而使部分患者膀胱產生痙攣性疼痛,故應少喝咖啡。
  5、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睡前、便後用溫水清洗下身。清洗順序應先洗外生殖器,後洗肛門,避免交叉感染。

  6、急性尿路感染者,應絕對禁忌房事;慢性尿路感染者,也應節制房事。房事前男女雙方都應先洗澡,或者用溫水清洗下身,因為在性交時可將女性尿道和尿道口周圍的細菌擠進後尿道和膀胱,從而引起感染。房事後女方應排空膀胱,可起到沖洗尿道,減少感染的作用。
  7、憋尿是常見的不良習慣。當尿液在膀胱內停留時間增加,細菌侵入、繁殖的機會也大大增加;而且膀胱充盈,壓力增高,尿液會逆流向上至輸尿管,若已有細菌侵入,便會將細菌送到更上游的位置,引發腎盂腎炎。外出旅遊、乘車、開會等時間較長者,應先解小便,不可憋尿,要勤排尿。
  8、急性期應注意休息和儘量室內活動,症狀控制後可逐漸過渡到半休、全日制工作。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過度勞累或病後休息不好會導致感染復發和轉變為慢性。
  9、反覆尿路感染者,其配偶亦應作小便常規或中段尿培養檢查,若有同病或帶菌者,也應進行治療。抗生素預防可以明顯減少女性尿路感染復發的機會。對於在半年內尿路感染復發2次或2次以上,或者1年內復發3次或3次以上的女性患者,推薦使用抗生素治療(A級)。預防方案包括持續性給藥法和性交後服藥法,療程6~12個月。這些方案必須在原有尿路感染痊癒後(停藥1~2周後複查尿培養陰性)方可採用,並可根據以往的藥敏實驗結果以及患者的藥物過敏史選擇抗生素。和持續性給藥方法相比,性交後服藥法更方便,更易於被性生活相關的患者接受,可於性生活後2小時內服用頭孢氨苄或環丙沙星或呋喃妥因。
  10、有慢性膀胱炎或尿道炎者,應儘量避免長時間騎自行車,以免壓迫尿道,誘發尿道、膀胱或膀胱頸部充血,影響症狀的緩解。
  11、如有婦科疾病、慢性結腸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應積極治療上述疾病,因這些疾病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12、體育鍛煉應量力而行、堅持不懈,增強體質後,有助於抵抗細菌等病原體侵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