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主治醫師 張國瑞

  心血管病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發病率和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提前。心血管病的一級預防是針對尚未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採取的干預措施。這些干預措施通常指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其中首先也是很重要的是如何科學的管住嘴?總所周知,平衡膳食能夠滿足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營養需要而且可以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如果膳食結構不合理,會通過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如:血壓升高、血脂異常、體重增加、血糖升高等)的作用,影響心血管病的發生和發展。本文就結合最新發布的相關指南檔案,詳細談談如何科學的管住嘴。

1、食物多樣和能量平衡
  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同時注意每餐食不過量,控制總能量攝入,通過飲食和運動保持能量平衡。
  2、限制鈉鹽攝入
  在我國人群的研究顯示,老年人、女性、血壓偏高、代謝綜合徵患者對膳食中鈉鹽的攝入量更為敏感。減少膳食鈉鹽的攝入不僅可預防高血壓,也是降低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風險的重要手段。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的70%~80%來源於家庭烹製食物,約20%來自市場上銷售的含鹽加工食品。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烹飪時少放鹽,控制烹調時和餐桌上的用鹽量,逐漸降到世界衛生組織(鈉鹽5克/天)或中國營養學會(鈉鹽6克/天)的推薦量。另外,我國成年人膳食鉀攝入不足、鈉鉀比偏高。可多食用富含鉀的食物以增加鉀的攝入量,尤其是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菌類、山藥、馬鈴薯等。建議還可以選擇“低鈉鹽”,以達到限鹽補鉀的雙重作用。

  3、多吃蔬菜水果
  許多前瞻性佇列研究提示蔬菜水果攝入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是仍缺乏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據。多項研究顯示,每天200克(約半斤)的蔬菜和水果攝入可以降低冠心病、腦卒中、心血管病、癌症風險和全因死亡。建議人群保證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應占1/2,每天攝入200~350克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
  4、補充魚類食物
  魚類對心血管病的保護作用主要歸因於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魚肉還富含優質蛋白質,且飽和脂肪含量較低。一項大規模薈萃分析顯示,平均隨訪15.9年,與最低魚類攝取量(0~3次/月)相比,吃魚1次/周、2~4次/周和>5次/周者的冠心病死亡風險分別下降16%、21%和17%。建議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適量食用魚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週吃魚280~525克。
  5、食用豆類和豆製品
  豆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鉀、鈣等,我國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顯示,大豆蛋白有降低血壓的作用。觀察性研究薈萃分析表明,食用大豆或豆製品有助於降低冠心病、腦卒中的發病風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經常食用豆製品,成人每天攝入大豆25克(相當於豆腐150克,或豆腐乾45~50克)。
  6、控制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入
  血液中的脂肪酸主要來源於膳食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多來源於動物性食物)被認為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呈正相關。豬牛羊肉(紅肉)相對於禽類和魚肉(白肉)的脂肪含量較高,且多為飽和脂肪酸。《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紅肉每天攝入應少於75g。目前,推薦食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菜籽油、魚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病高風險的個體需注意合理增加攝入量。膳食膽固醇主要來源於肥肉、雞蛋、內臟等動物性食物。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為預防心血管病,對一般人群每日膳食膽固醇攝入不宜過多,對高膽固醇血癥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議每日膳食膽固醇攝入小於300mg。

  綜上所述,合理的膳食習慣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病,應注意日常飲食中食物品種的多樣性,多吃蔬菜水果、奶類、大豆等,適量吃動物性食物,控制鹽、油、糖的攝入量。保持平衡膳食結構,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病發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