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主任醫師 孫彥

  隨著健康概念的轉變, 生存質量的評價已經成為臨床試驗療效考評的重要指標之一。現代生存質量的研究不僅強調軀體功能的完好,更著重社會功能(社會適應、社會支援等)以及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在過去30年間,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 QOL)的研究在醫學領域中不斷取得進展,生存質量已廣泛用於惡性腫瘤患者的測評,為治療方法或干預措施的篩選、衛生資源的配置決策等提供綜合依據。

  一、生存質量的概念

  多年來,眾多的學者對生存質量的概念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數以百計的生存質量的概念。由於學者們多從自己的專業或角度出發,故會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導致生存質量的多義性和複雜化,迄今尚缺乏公認滿意的定義。

  Lennart Levi提出的概念是對於個體或群體感受到軀體、心理、社會各方面的良好生活適應狀態的一種綜合測量,而測量的結果使用幸福感、滿意感或滿足感來表示的;Schipper H 提出的概念為患者對疾病與治療產生的軀體、心理和社會反應的一種實用的、日常的功能描述;WHO生存質量研究組提出的概念是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生存質量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包括身體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與疾病或治療有關的症狀;生存質量是主觀的評價指標,應有被測試者自己評價。

  WHO的生存質量概念較好地體現了這種認識,既說明生存質量是對生活各方面的主觀體驗,又界定於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價值體系下。生存質量的基本含義有:

  ①生存質量是主觀的,是來自患者的感受;

  ②生存質量是多維的,涵蓋了患者生活中的諸多方面;

  ③生存質量是動態的,其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3]。此外,不同文化體系下的人對生存質量的主觀評價也不同,故生存質量是具有文化依賴性的[2]。

  二、生存質量的測定

  生存質量測定的目的是促進患者康復、評價治療效果以及預測治療反應等。生存質量的測定方法包括問卷和麵訪等方法,一般來講;將問卷與面訪結合起來有助於獲得較好的效果。

  生存質量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功能狀態,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社會功能、智力、情感狀況、經濟狀況等;

  ②患者的感受,與功能狀態相比,患者的感受是主觀的;

  ③疾病和治療引起的症狀。測定的內容主要圍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內容來評價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價疾病和治療方法對患者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造成的影響。如WHO的生存質量測定包括:

  ①身體機能,

  ②心理狀況,

  ③獨立能力,

  ④社會關係,

  ⑤生活環境,

  ⑥宗教信仰和精神寄託等6個大方面;每個大方面下又分一些小方面,共24個小方面。

  生存質量測定所用的表格是經過精心設計、經過條目分析和反映尺度定位等一系列過程選擇條目,並按一定格式編排形成的;其每個條目的選擇均在一定的反映尺度上表述出來,因而可按事先確定的標準記分來量化處理,故稱為量表;有人將僅測定生存質量某一部分的表格也稱為量表。按適用物件的不同,生存質量測定的量表可分為以下3類:

  ①普適性量表(generic scale):適用於一般人群生存質量的測定,如SF-36、WHOQOL-100等量表;

  ②特異性量表(disease-specific scale):適用於特定人群(疾病患者及某些特殊人群),其中適用於癌症病人的有FLIC、EORTC QLQ-C30等量表領域特異性量表(domain-specific scale):側重於測定生存質量的某一領域的量表,如側重於疾病症狀和治療副作用評價的量表等。量表一般含有以下基本元素和層次:

  ①條目(item)是量表的最基本構成元素,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構成單位;

  ②小方面(facet)也稱亞方面,由若干反映同一特徵的條目構成;

  ③領域(domain)也稱方面,指生存質量中一個較大的功能部分,由若干相關密切的小方面構成;

  ④總量表(overall scale)是由若干領域組成的一個完整量表。

  近年來,隨著腫瘤治癒率和生存率的提高,對腫瘤治療效果的評價,也從傳統的注重治癒率、生存率及功能重建,轉變為在前3 者的基礎上強調提高治療後患者的生存質量[4]。2003年邊學等檢索國內外文獻中用於頭頸部腫瘤患者生存質量測定的量表共有PSS-HN、UWQOL、HNRQ、QOL2RTI/ H&N 、QL2H &N、QLQ、HNQoL、EORTC QLQ-C30/H&N35及FACT-H&N等9種。

  目前生存質量量表的發展方向是編制一個代表不同人群共性的多維度綜合問卷,同時附加一個短的特殊問卷,來評定不同人群的生存質量;這樣才能使研究結果既有針對性,又有可比性;如頭頸腫瘤常用的華盛頓大學生存質量頭頸部量表(UW-QOL) ,該量表包括9 個疾病專一條目和3 個測量總體相關生存質量的綜合性條目;歐洲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EORTC) 包括30 個問題的核心量表(EORTC QLQ-C30)和頭頸附加模組EORTC-N&H35 ,一張量表就可以反映全面生存質量問題。

  三、各類頸清掃術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美國西南腫瘤學組織癌症控制研究會1989 年建議以下癌症患者宜採用生存質量測評:

  ①預後較差的癌症;

  ②涉及到不同方案比較的癌症治療問題;

  ③乳腺癌、黑色素瘤和大腸癌病人復發的輔助性治療措施的效果評價;

  ④不同治療強度和時間的比較問題;

  ⑤生存時間相近而生存質量不同的各治療方案的比較。

  頸部轉移癌的手術治療涉及不同的治療方案的比較,不同手術方式之間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腫瘤學效果而對生存質量的影響不同,因而其對生存質量的影響被許多學者所關注。已有研究表明,頭頸癌患者頸清掃術後的肩部和頸部疼痛與生存質量存在密切關係。

  Shah等通過採用自制的頸清掃術後生存質量量表和SF-12問卷等的調查顯示,頸清掃術後患者的生存質量隨著術後時間的推移逐步改善,肩部不適和頸部緊縮感對生存質量有較大影響,頸經典性清掃術對生存質量的影響較頸改良性和頸擇區性清掃術更大。 Taylor等[9]觀察到患者的年齡、體重、放射治療和頸清掃術的型別是影響頸清掃術後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

  頸擇區性清掃術、頸改良性清掃術和頸經典性清掃術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焦點。張彬等為比較頸擇區性清掃術、頸改良性清掃術及頸經典性清掃術後患者有關的功能改變,針對國人設計一種頭頸部腫瘤患者頸清掃手術後功能調查表調查表設肩功能狀態、頸部面板感覺、頸部外觀等7 個問題,每項問題設立3 個等級;採用該調查表對無瘤生存1 年以上、隨診期間無腫瘤復發的上呼吸消化道鱗癌進行研究,頸擇區性清掃術術式為肩胛舌骨肌上清掃術( Ⅰ-Ⅲ區) 或頸側清掃術( Ⅱ-Ⅳ區)。

  共收到有效問卷32份;結果顯示,肩疼痛、肩下垂、肩活動能力下降、面板感覺減退(耳垂、頸部、鎖骨處)、頸部凹陷畸形、頸部手術瘢痕和麵部浮腫7方面症狀的發生率以頸擇區性清掃術最低,頸改良性清掃術次之,而頸經典性清掃術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肩周功能失調、面板感覺減退和頸部外觀改變三大組症狀比較,擇區性頸清掃術後對患者的功能影響最小。

  楊凱等採用華盛頓大學生存質量問卷對46例III、IV期口腔鱗癌患者採用頸改良性清掃術和頸經典性清掃術各23例進行生存質量評價,兩組年齡、分期等無統計學差異,因而具有可比性;對於腫瘤學效果,兩組的3年生存率(60.7%和61.8%)、5年生存率(48.6%和50.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生存質量分析結果表明,頸改良性清掃術患者平均生存質量總分值高於頸經典性清掃術患者,提示改良性清掃術患者生存質量優於頸經典性清掃術患者。

  在量表中的疼痛、面容外形、活動能力、消遣娛樂、工作、咀嚼、吞嚥、語言和肩部功能等9個方面中疼痛、消遣娛樂、工作和肩部功能等4個方面,兩組比較顯示頸改良性清掃術患者優於頸經典性清掃術患者。馬健等採用原湖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編制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該問卷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等4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4個因子,每個因子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兩類條目,個因子所含條目不等,共計74個條目)。

  對54例下嚥癌患者頸清掃術中是否保留脊副神經對生存質量的影響進行研究,其中保留脊副神經組39例,不保留脊副神經組15例,兩組的3年生存率對比無統計學意義(61.5%和66.7%);生存質量分析結果顯示軀體功能維度(睡眠與精力、軀體不適感、食與性功能、運動與感覺功能等4個因子)、心理功能維度(精神緊張度、正負情感、自尊等3個因子)、社會功能維度(社會支援與社交、業餘娛樂生活、工作、婚姻與家庭等4個因子)和物質生活維度(經濟狀況因子)等生存質量指標中保留脊副神經組優於不保留脊副神經組。

  此外,馬健等採用張彬等設計的調查表,對54例下嚥癌患者頸清掃術中保留脊副神經的患者和不保留脊副神經患者進行術後功能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對於上述7個症狀問題,保留脊副神經的患者症狀均優於不保留脊副神經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調查結果與張彬等的報道一致。

  Inoue等[13]建立一個頸清掃術後生存質量自評問卷和上肢外展試驗,對各種頸改良性清掃術後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問卷主要針對頸肩症狀、日常活動受限以及職業與閒暇活動等。分數的判斷按自評應答,每條目分從1至5,5表示生活質量較好,1表示較差;為精確評價頸清掃術後各因素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要求患者將回答第1至第7個問題時將頸部左側和頸部右側分開,問卷見表13-2。

  Inoue等[13]還建立簡便的上肢外展試驗評價頸清掃術相關肩部功能,要求患者手掌向下外展上肢,依照症狀和肩活動度的客觀評價用0至5分對外展功能進行評估,高分表示生存質量較好,見圖13-1。Inoue等[13]對74例頸清掃術後患者上肢外展試驗和問卷。

  該74例患者行頸清掃術後12月―23年,平均36月;41例行雙側頸清掃術,33例行單側頸清掃術;結果表明,保留脊副神經的患者肩功能較好,保留脊副神經、未行IV和V區清掃的患者在評估疼痛、頸部緊縮感方面得分較好,犧牲胸鎖乳突肌和(或)脊副神經對日常活動、勞動和閒暇方面有顯著的不良影響,上肢外展功能評分與問卷中關於肩功能的問題的回答顯著相關;結果提示,對頸經典性清掃術的改良有助於改善術後的生存質量。

  近年來,在確保腫瘤學效果的前提下,在頸清掃術中保留頸部感覺神經,以減少損傷的手術方式逐漸受到關注。為探討在頸擇區性清掃術或頸改良性清掃術中,保留感覺神經對患者疼痛和生存質量的影響,Roh等回顧性地對24例頸清掃術中保留頸感覺神經根分支的患者與29例術中切除神經分支的患者進行比較;這兩組患者術中均保留脊副神經。。

  兩組術後12-34月(平均18.7月)進行評價;頸肩疼痛的測定採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為一種便捷的疼痛強度測定法,用一條100mm直線,線左端表示“無痛”,右端表示“無法忍受的痛”,患者將自己感受的疼痛強度標記在直線上,線左端與標記點之間的距離表示患者的疼痛強度);測定頸部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採用Beck問卷進行抑鬱評定;採用EORTC-N&H35問卷進行生存質量調查。保留感覺神經的患者較不保留感覺神經者頸部和肩部疼痛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均降低;與保留感覺神經者比較。

  不保留感覺神經的患者的異常疼痛、痛覺過敏、耳垂和頸側感覺缺失、抑鬱等的發生率增高;採用EORTC-H&N35量表測定顯示,不保留感覺神經的患者在該量表14項指標中的疼痛、社會聯絡、患病感和鎮痛藥物使用等4項指標的分值高於保留感覺神經的患者,提示不保留感覺神經的患者在這些方面的生存質量低下。因而,Roh等認為頸清掃術中保留頸感覺神經根分支有助於減輕術後疼痛和永久性頸部麻木的區域,改善術後患者心理狀況和生存質量。

  在西方國家的一些醫療中心,許多頭頸部腫瘤採用同步放化療。對同步放化療後的患者,因腫瘤學原因在放化療後加行頸清掃術的決策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對生存質量進行評價有助於進行這一臨床決策[14]。為探討同步放化療後行頸清掃術對生存質量的影響,Donatelli-Lassig等對103例口咽癌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比較接受放化療和放化療後加行頸清掃術患者的生存質量;103例患者均為經選擇的、初次治療的IV期口咽鱗癌患者,治療後生存期均超過1年。

  103例中僅行放化療者61例,其中N3病變8例(12%);因腫瘤學原因於放化療後加頸清掃術者38例,其中N3病變12例(32%);其餘各項臨床指標兩組均無統計學差異。38例患者中行頸擇區性清掃術(至少包括II、III區,不包括V區)22例(58%),行頸改良清掃術16例(42%);生存質量測定採用SF-36和HNQoL量表,記錄治療前和治療後1年時的生存質量以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治療1年後,放化療組和放化療加頸清掃術組比較,在SF-36和NHQoL量表的各方面中,僅有SF-36中的肌體疼痛方面存在統計學差異,提示放化療加頸清掃術的患者的疼痛較重。

  此外,22例行頸擇區性清掃術患者與16例行頸改良性清掃術患者比較,SF-36中的心理健康方面有統計學差異,提示接受頸擇區性清掃術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較好。Donatelli-Lassig等認為,放化療加頸清掃術僅影響生存質量的肌體疼痛方面,對其他方面並無明顯的影響,因而,當存在腫瘤學指徵時應該進行頸清掃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