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性病科 主任醫師 周平

  單說耳朵後面有個疙瘩,描述不足以明確診斷,範圍相對大,可能是血管瘤、粉瘤、也可能是毛囊炎、炎性、腫瘤性改變等。具體如下:
  1、血管瘤,多為紅色,壓之褪色,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及發現,可分為草莓狀血管瘤或毛細血管畸形,前者可先觀察,或外用噻嗎洛爾滴眼液治療,若效果不好,可考慮鐳射治療。毛細血管畸形只有鐳射才有一定效果。
  2、粉瘤,又稱“皮脂腺囊腫”,表現為反覆的毛囊炎,因皮下有囊性改變,需手術治療才能治癒。
  3、毛囊炎,偶爾發作的毛囊細菌性感染,一般外用百多邦、夫西地痠軟膏等即可。
  4、急性炎症性淋巴結,進展快,生長迅速,可在幾天內肉眼可見的長大,可有疼痛等症狀。
  5、腫瘤相關淋巴結,後天出現,但生長較慢,數月才逐漸長大,考慮腫瘤相關或慢性炎症。4與5的鑑別需要結合彩超和淋巴結穿刺等結果。
  耳後疙瘩相對複雜,上述疾病從表現到病因到治療,差距較大,建議明確診斷後再做下一步考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