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包括中樞性面癱及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癱一般見於腦血管病,周圍性面癱一般屬於特發性面神經麻痺。
中樞性面癱病變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通常由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腦外傷等引起。周圍性面癱病損發生於面神經核和面神經。其中特發性面神經麻痺為面癱最常見的原因,該病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或炎性反應有關,通常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達到高峰,表現為單側面部表情肌癱瘓。該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早期的治療可以加快面癱的恢復,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周圍性面癱多突然發生,多數患者往往於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漱口漏水,一側面頰動作無力、口角歪斜。常見症狀表現為:前額患側皺紋消失、眼裂擴大、口角歪向健側,在微笑或露齒動作時,口角下垂及面部歪斜更為明顯,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脣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流出;由於淚點隨下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根據面神經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側舌前2/3味覺消失、聽覺過敏、淚液和唾液分泌障礙等。少數患者可出現口脣和頰部的不適感。部分患者由於閉目動作減少、遲緩、閉目不全,可繼發同側角膜或結膜損傷,出現眼部紅腫等症狀。
中樞性面癱見於腦部中樞病變,面部表現為面部眼裂以下的癱瘓,額紋沒有改變,閉眼和皺眉等動作不受影響,同時可見其他肢體無力、言語障礙、伸舌偏歪、甚至神志昏迷等全身症狀,與周圍性面癱有明顯的區別,病變部位和治療方法也有不同。中樞性面癱應治療腦部原發病為主,全身治療的同時可針對面癱進行區域性治療,區域性治療方法與周圍性面癱相同。周圍性面癱可採取藥物結合鍼灸、物理及康復治療等,鍼灸治療能夠疏通氣血,活血通絡,促進面癱的恢復。有些觀點認為,面癱開始的一週內不適宜針刺治療,因為急性期面神經處於水腫狀態,針刺可能會加重患者面神經水腫的情況。也有臨床研究發現,及早的進行鍼刺干預,不僅不會加重患者病情,反而對疾病的預後較好。此外對於鍼灸是否會加重痙攣有爭議。造成這些爭議產生的原因是一部分醫生對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並不瞭解,專業的鍼灸醫生會根據面癱的不同的時期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儘早對面癱病人給與治療,非常有助於病情的恢復。
所以,面癱包括中樞性面癱及周圍性面癱,二者症狀有所相似,但是病因和治療各有不同。發覺自己出現面癱時,要及時就醫,明確病因,採用綜合的治療手段,可以有效減少後遺症,縮短康復時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