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康復科 主管技師 張強

  小兒腦癱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症,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合理的家庭護理對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上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腦癱患兒的家庭護理方法有哪些呢??一、腦癱患兒的抱法(不能獨坐、站、走的腦癱患者,母親常將其抱在懷裡。如姿勢不正確,
  異常姿勢得以強化,阻礙了正確的姿勢形成。
  應用正確方法抱腦癱患兒,不僅省力,而且可以糾正患兒的一些不正常的姿勢;也刺激了患兒對頭頸部的控制能力。
  對於不同型別的腦癱,應該採取不同的抱法:
  1、痙攣型腦癱:患兒母親一手托住孩子的臀部,一手扶住孩子的肩臂部面對面把孩子雙臂伸開,分放在母親的兩側肩膀上,兩腿分開分放在母親兩側髖部或一側髖部前後;頭可以枕在母親肩上,也可以與母親面對面。此抱法的關鍵在於孩子雙腿分開髖、膝關節屈曲,這樣可以糾正痙攣型腦癱患兒的雙下肢硬直伸展、交叉及尖足等異常姿勢。
  2、手足徐動型腦癱:對於手足徐動型的腦癱患兒,主要是著重控制患兒不自主的動作,使患兒保持姿勢和體位的穩定性,與痙攣型患兒抱法有很大的不同。
  具體方法:將患兒抱起前,家長雙手從患兒身後腋下穿出,用手掌按壓患兒的腹部,使他的背部緊緊貼住自己的身體。同時,用自己的手臂將患兒的胳膊推向前,這樣,可控制患兒頭部後仰和肩胛帶收緊,使頭部直立,雙手放在身體前面,抱時家長將患兒的雙手分別放在膝蓋上,並用自己的雙手握住患兒的雙手,使患兒的膝、髖關節充分屈曲,這樣的抱法可以使患兒的頭部和軀幹伸展,併為患兒提供了較好的穩定性,也控制了患兒的不自主動作。

  1、肌張力低下型腦癱:由於肌張力太低,總的原則是不要讓患兒在沒有足夠支援的條件下,過早的使身體處於直立位,以免引起脊柱的後突及側彎畸形。
  這類腦癱患兒身體軟弱無力,當家長抱他時,除了幫助他把雙腿蜷起,頭微微下垂外,最重要的是給他一個很好的依靠,像抱手足徐動型患兒的方法也可適用。
  小兒腦癱患兒的睡眠姿勢
  正常患兒可以隨心所欲的躺在床上,而小兒腦癱患兒由於緊張性頸反射的影響,頭很艱難的擺正位,長長是傾向一面,並且頭緊緊的貼在枕頭上,長久的保持這種姿勢將會發生脊柱關節的變形,所以不良的睡姿回影響小兒腦癱患兒的正常發育。
  1、痙攣型腦型癱瘓患兒睡眠不宜長期採用仰臥姿勢,以防加重肌肉痙攣,痙攣型患兒一側臥位姿勢較好,這中姿勢不僅令痙攣肌肉的張力得到改善,也有利於動作的對稱。
  2、對於患兒有仰臥位時容易出現聳肩屈肘,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長期這樣會導致這種姿勢硬性固定的危險。所以對屈曲痙攣中的患兒。所以對屈曲性痙攣重的患兒,讓他俯臥位睡,在其胸前部放一枕頭,使其前臂向前伸出,當患兒頭能向抬起或能轉動時,可以去掉枕頭,取俯臥位姿勢睡。
  坐位體位
  1、伸腿坐位  伸腿坐位時,雙側髖關節屈曲、外展、膝關節伸展。該體位是腦癱患者坐位訓練的最佳體位。在此體位下,操作者可以對患者進行平衡訓練、中心轉移、體軸迴旋等訓練。方法為:首先使患兒呈仰臥位,雙腿分開,操作者面面向患兒做於雙腿中間,雙腿輕壓在膝關節上,使其伸展,髖關節外展,拉起至坐位,然後對其肩部、腰部迴旋動作。

  對於伸肌張力較高的患兒,操作者可靠坐在患兒的背面,胸部抵住患兒的背部,雙手從腋下穿過,置於膝關節上面,使其膝關節伸直,並令其雙腿分開於操作者的雙腿緊貼,然後操作者用自身帶動其軀幹進行相應的前屈後伸的迴旋運動。
  2、盤腿坐位  盤腿坐位時,髖關節屈曲外展、膝關節屈曲的狀態下使臀部負重。操作者可首先令患兒的頭部偏向一側後抱起患兒,並使爽膝關節屈曲,髖關節屈曲外旋,盤坐於操作者的前面,背部靠過操作者的身體,以尋求支點,然後操作者握住肘向前,手指分開置於床面,用手支援肩部或頭部;對於上肢痙攣較輕的患兒,可用夾板固定上肢,進行一定的頭部旋轉誘發其軀體的相應的動作。
  膝立位體位
  膝立位是站立的基礎,在臨床中,腦癱患兒由於自身的平衡差,為了獲得更好的穩定性,膝立時,其雙腿間的距離較大,常使腿分開。膝立時大腿及小腿內側著地和臀部著地形成所謂的“W”形坐姿。對於臀部和膝部屈曲內收、屈肌痙攣嚴重的腦癱患兒膝立時,操作者必須控制好其髖部。
  雙膝立位:  是指膝立時,雙膝靠攏,膝關節屈曲90度,髖關節充分伸展,軀幹與其大腿在同一平面。操作者雙手可扶手患兒髖部兩側,或一手拖住臀部,一手抵住胸部,使其髖部充分伸展,幫助保持正確的雙膝立位姿勢:也可以令患兒自己抓住椅子等物以維持軀幹的穩定。
  單膝立位:是指在雙膝立位的基礎上,一側下肢髖關節屈曲90度,並用腳掌著地,另一側下肢保持原來姿勢。從雙膝立位到膝關節,是身體的重心從雙膝移至單膝的過程。對於重心轉移調節困難的腦癱患兒,進行單膝立位訓練時,必須給於足夠的支援,操作者尤其要控制住其髖部達到伸髖、屈膝的目的,使其上身保持立直。訓練的同時,也可以在患兒頭的左右上方懸掛色彩鮮豔、也可以發出聲響的玩具,誘導其伸手抓取,這既能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也能提高重心移動的能力。
  站立體位
  站立是行走的基礎,正確的靜態站立體位是站直,頭居中,軀幹伸展,雙肩與雙髖分別出於水平平位。動態的站立體位是指站立時頭、軀幹、四肢各部位可任意的進行,適當活動而乃能保持平衡。患兒能保持坐位平衡後,可進行站立訓練。
  1、扶站
  (1)肌張力低下患兒:用身體支援患兒站立,操作者先固定患兒雙足,然後一隻手扶住其胸部,另一隻手扶住其膝蓋,若患兒的腰腹肌無力,脊柱不能充分伸展時,則用胸部給予支撐。令其站立。
  (2)痙攣型雙癱患i兒:操作者先鼓勵其站立,在必要時,從其後面給予膝部一定的支撐,引導其向前、後、左、右進行慢慢地擺動;使身體保持平衡,並訓練其在身體前屈時,足跟隨之移動。
  2、靠站: 腦癱患兒靠牆站立,操作者可幫助患兒把雙手放置身體兩側,臂部、軀幹靠牆,雙足分開與肩同步,並固定患兒的雙足,放平於地面。對於脊柱前凸的患兒,操作者可用手輕輕地推頂其腹部,使其脊柱伸展或在腹部加用一定的重力,使患兒的重心垂直於地面,置於雙足中間。對於腰腹部無力的患兒,操作者用手握持患兒雙肩,以達到能夠靠牆站的目的之後,在固定雙足,可使用左右移動其骨盆的辦法來調節患兒的重心,使患兒的平衡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握住其雙膝,使其處於一定角度的前屈位,使患兒的膝關節得到很好的控制。對於膝關節呈前屈位的患兒,操作者可採用夾板和雙手進行矯正,達到使其主動用力的目的後,解除夾板;對於膝關節過伸的患兒,則採用膝關節固定,在其靠牆站立時,雙手握住爽膝關節,使其出於一定角度的前屈位,使膝關節得到很好的控制。
  獨站  對於所有的腦癱患兒來講,學會正確的站立的學會正確的行走的基礎,逐漸減輕對患兒的扶持,直到能獨站為止。正確的站立姿勢為:頭部保持在正中位,上身挺直,髖、膝伸直,雙腿稍分開,腳掌放平在地面上,雙足與肩同寬。操作者雙手控制控制肩部和腰部,雙足置於其雙足外緣並夾緊,將操作者的雙足踩在患兒的足面上固定,然後根據情況,操作者的雙手從半脫到全脫離其身體的辦法以訓練其獨站的能力,根據患兒在脫離幫助的情況下所表現的各種姿勢進行糾正或者誘導,如讓患兒的雙手作向前伸或後伸等動作來誘導患兒的保護性反應。同時操作者應計算患兒站立的時間,用“一、二、三、四、五????”等來刺激患兒的積極性,以配合各種訓練動作能夠完成,採用不固定雙足的方法進行訓練。
  行走體位
  邁步訓練  從站立到行走實際上是身體打破靜態平衡獲得動態平衡的過程,是支配、平衡、協調能力的綜合體現。在患兒能獨站和跨步站立的基礎上,可在平地上進行邁步訓練。開始時可能是被動的,先使患兒保持站立體位,操作者可先幫助患兒左右移動軀幹,以獲得重心的調整能力。當其能夠掌握這一動作後,則向前推移其一側肩部及同側下肢,誘發其向前邁步,固定該側下肢,然後採取同樣手法推動其另一側肢體向前邁步;如此反覆進行,直至該患兒能夠單獨邁步行走。
  對於剛會走路的患兒,行走時由於平衡能力、軀幹調節能力差,缺乏軀幹的旋轉而引起雙下肢的內旋或基底增寬,雙手和雙下肢的動作不協調。因此,必須對於這些患兒進行步態步速的矯正,促進患兒掌握正確的抬腿姿勢,控制邁步的步幅、步速和保持左右腿之間合適的距離,令其獲得正確的運動模式。
  行走訓練注意要點
  1、跨障礙物:應先從邁窄板開始訓練,並慢慢的將板加寬加高,然後在臺階上扶著扶手進行上下聯絡等。
  行走是平衡、協調、支配能力的綜合體現。在訓練患兒行走中,可以在患兒的前面每隔一段距離放置一些不同的小玩具,誘使其走的更快、更遠來增加患兒的速度和行走距離。
  2、膝過伸的患兒:訓練時,操作者雙手控制其膝關節使其保持一定的屈曲,配合語言令患兒向前行走。值得注意的是,膝過伸的患兒應加強蹲起,屈膝屈髖訓練,以增強下肢的伸屈肌和下肢的肌容量,使其控制自己的膝過伸、步幅和步速。
  3、內收肌痙攣的患兒:可採用令患兒作下肢外展來緩解內收肌的痙攣。練習行走時,操作者可雙手拉著患兒,用腳或踝插於兩腿之間,向前邁步。訓練時可直接糾正患兒的雙腳交叉或腳尖向前姿勢,也可以膝部分開上抬以及測走,都能糾正和緩解內收肌過緊。
  4、不隨意運動型的患兒:首先應以以靜制動,儘量控制患兒不隨意運動的頻率。由於患兒走路時步幅不規範,步速快,訓練時難以控制,所以操作者應該先控制患兒的雙下肢和足部,控制速度,指導患兒掌握適當的步速和步幅。一步一步朝前走,同事應矯正不正常的用力及異常姿勢,引起正常的運動模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