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康復科 主治醫師 孫攀

  早期干預的概念

  早期干預是指對發育偏離正常或可能偏離正常的高危兒的有組織、有目的的綜合康復治療活動。早期干預的目標主要是抓住腦發育及智慧發育的關鍵時期,利用感覺和運動刺激的方法減輕或修復腦組織病變,阻斷神經細胞凋亡,從而減輕或防止神經後遺症。一般早期治療指生後6個月內的治療,3個月以內的治療又稱超早期治療。早期干預的目的與意義:促進腦細胞的發育和髓鞘形成;發展正常姿勢反射和抗重力肌的肌張力,促進正常運動功能的形成和發育,防止異常姿勢反射和異常肌張力的發展;預防由於姿勢及運動異常引發的繼發性損害,如關節攣縮,肌肉萎縮,肢體變形等。

  小兒是生長髮育中的機體,腦組織在出生時尚未發育成熟,大腦皮質較薄,細胞分化較差,神經髓鞘未完全形成。3歲時神經細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經纖維至4歲時才完成髓鞘化。生後6個月內大腦處於迅速生長髮育階段,神經細胞數目增加不多,主要是體積增大,樹突增多,以及神經髓鞘的形成和發育,這時期神經修復而腦損傷也處於初期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治療後運動功能較易恢復;在這一時期及時治療,可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早期干預的方法:目前國內外均採用綜合康復干預,主要包括藥物干預、早期教育干預、運動發育干預、物理治療干預、中醫推拿干預、音樂早期干預、中藥浴式水療等。

  1、藥物治療干預:由於腦性癱瘓患兒頭顱CT、MRI檢查有腦皮質發育不良、侷限性腦軟化、髓鞘發育不良等結構學異常者,約佔56%~80%,又有腦區域性血流灌注不足,顱內血流動力學為高阻力低流速,表現為腦微迴圈障礙。所以慎用一些能改善這種病理生理狀態又可幫助腦結構學異常恢復的藥物是非常有必要的。改善顱內供血障礙,促進腦細胞代謝,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與修復,減輕和防止神經後遺症的產生。主要選用營養腦細胞、改善腦代謝藥物;中藥治療主要選用舒筋通絡、醒腦開竅、健脾益腎等功效的藥物;還可選用中藥製劑來進行藥浴以調節肌張力,促肌力提高,緩解肌肉痙攣。

  常用的藥物有以下幾類:

  (1)改善腦微迴圈藥物:東莨菪鹼注射液,用法及劑量:0.03~0.06mg/Kg・d,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至50~100ml,緩慢靜脈滴注,每日一次,20日為一療程。最好在多部位微迴圈顯微鏡的監測下用藥,根據患兒微迴圈障礙的程度及耐受性逐步遞增用量。

  (2)營養腦細胞、改善腦代謝藥物:本類藥物多為含必需氨基酸及低分子多肽的藥物,可促進病損的腦細胞功能恢復。根據患兒病情也可選用神經節苷脂靜脈滴注。

  (3)促神經細胞的生長與修復藥物:

目前臨床常用的有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用法及劑量:18~20ug/d,肌注或穴位注射,每日一次,30日為一療程。

  (4)根據患兒病情也可選用促腦發育的DHA製劑:如上海復旦大學研製的金奧聰膠囊。

  (5)調節肌張力藥物:主要有安坦、力奧來素、舒樂安定等肌緊張鬆弛藥物。

  (6)合併癲癇者給予抗癲癇藥物:主要有魯米那、丙戊酸鈉、妥泰等藥物。

  2、早期教育干預:主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嬰幼兒體格、動作、感知覺、語言、注意、記憶、思維以及情緒、情感的發育規律,分階段對患兒進行個別化針對性教育訓練。

  概念:早期教育一般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髮展的特點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多元智慧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稱之為早期教育。

  目的:通過早期教育可以促進腦性癱瘓患兒全面地、均衡地發展,一方面是要生存能力的發展,從不會主動地活動,學會抬頭、翻身、坐、爬、站、走,原來不會動手,原來手的能力越來越強,關於生存能力,基本活動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關於學習能力的發展,孩子一出生就有了學習的能力。第三個方面,關於創新能力的學習。方法:目前國內應用較多的早期干預方法有戴氏法、鮑氏法、詹氏法等。

  戴氏法:由北大一院戴淑鳳教授在研習美國南加州大學艾爾絲博士關於“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治療”的理論體系,並借鑑北京大學第六附屬醫院相關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的以“感覺教育”為理論核心的早期教育理念。感覺教育包括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她認為,由於幼兒總是通過觸覺來認識周圍事物,所以,在各種感覺訓練中,觸覺練習是其主要方面。

  鮑氏法:是由我國著名兒科專家鮑秀蘭教授負責的國家“八五”攻關課題《0-3歲早期教育和窒息兒、早產兒早期干預》研究成果,主要根據0-3歲嬰幼兒體格、動作、感知覺、語言、注意、記憶、思維以及情緒、情感的發育規律,結合嬰兒操及按摩操,分階段對嬰幼兒進行教育訓練。干預內容包括運動發育、認識能力、語言發育和交往能力4個方面。出生後2個月始在視、聽、觸、味、嗅覺、運動等方面給予嬰幼兒豐富的刺激。1歲以內,以感知和動作訓練為主。對發育明顯落後的除了系統的綜合訓練外,還給予穴位鍼灸、營養神經等治療干預措施。

  詹氏法:由湘雅二醫院詹莉博士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實踐,提出了開發新生兒嬰幼兒智力潛能的新方法,CCSOS(同步感覺組合刺激)新生兒嬰兒游泳水療法和CCSOS(漢字-感覺組合刺激)嬰幼兒智慧開發閱讀識字法。CCSOS是英文chinesecharactor and sense organsstimulations的縮寫,意思是漢字―同步感覺組合刺激。是作者根據近幾年來國際上對新生兒、嬰兒發展心理學、腦科學、神經分子生物學和兒科保健臨床研究的最新成果,結合中國漢字的基本屬性建立的一套有完整理論支援、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操作性強的、收效好的智慧開發方法。

  3、運動發育療法干預:是以粗大運動及運動功能訓練為主,利用機械的、物理的刺激針對腦性癱瘓遺留的各種運動障礙及異常姿勢進行一系列的訓練。目的在於改善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勢反射,誘導正常的運動發育。運動發育干預可有效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帶動患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1)美國費城Doman-Delecato療法:由物理治療師Doman與教育心理學家Delecato合作於70年代創建於美國,主要通過對視覺、聽覺、觸覺、淺觸覺、平衡覺、溫度覺六通道的全面康復及強化訓練,促使患兒全面發育。

  (2)Vojta誘導療法:由Vojta博士創導應用,有反射性翻身及反射性腹爬兩種基本手法,對促進小兒正常運動反射和糾正異常姿勢有良好效果。

  (3) Bobath法 是由英國學者Karel Bobath、BertaBobath夫婦共同創立的,主要是根據兒童神經發育的規律,採用抑制異常姿勢運動、促進正常的姿勢反射及運動發育的手法治療腦性癱瘓的方法。

  抑制異常姿勢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抑制異常姿勢反射,如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ATNR)、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STNR)、緊張性迷路反射(TLR);抑制異常姿勢,如消除過度緊張,減輕尖足、剪刀步態等;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如雙上肢前方跪位伸展支撐模式、雙下肢硬直模式、角弓反張模式整體運動模式。促通正常運動模式是指使患兒獲得正常的反應和自發動作,最大限度誘發患兒潛在能力的方法。主要是指坐位立直、站位立直等立直反射的出現及平衡反射的促通,以達到人生最基本動作翻身、坐、爬、站、走的完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