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乳腺甲狀腺外科 主治醫師 孫慎友

  關於乳腺癌的文字記載,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3000-2500年古埃及的作品。在這本發現於1862年,如今稱為《愛德恩史密斯外科手稿》的書中,記錄了古埃及醫生對乳房腫瘤的描述,然而對於其處理的回答卻非常簡單和誠實――沒有治療。此後,圍繞關於乳腺癌診斷時究竟是全身性疾病還是區域性問題,是否需要切除腫瘤以及手術範圍如何的爭議一直持續到現在。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的體液學說認為,乳腺癌是由“黑膽汁”過多引起的一種全身性疾病,切除原發腫瘤會使病情惡化。公元前400年左右,他曾警告道,“最好不要切除隱藏的腫瘤。切除腫瘤的人很快死亡,而不切除的人活的時間更長。”之後,同為希臘名醫的蓋倫(Galen)發展了體液學說,同樣認為乳腺癌是全身性的疾病。他認為,最早用“蟹足樣”來形容癌腫的生長方式,積極提倡手術治療乳腺癌,並主張腫瘤的切除應在周圍的正常組織中進行。然而蓋倫的門徒們卻認為認為乳腺癌不可能通過手術而治癒,更傾向於採用非手術的療法包括食療、通便、放血和水泡療法等排出過多的黑膽汁來治療乳腺癌。

  歷史進入18、19世紀,淋巴結的意義開始被發現。此間,法國外科學院主任Petit(1674-1750) 最早提出了乳腺癌手術的統一概念。他指出腫大的淋巴結腺是腫瘤的根源, 術中應找出淋巴腺並予以切除。為不致腫瘤殘餘,還需切除胸肌筋膜甚至部分胸肌的肌纖維。他還強調,術中不應切入乳腺組織。1757年法國外科醫生Ledran提出乳腺癌是通過淋巴管播散的區域性病變,淋巴結切除應作為乳腺癌手術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於蓋倫體液學說的盛行,法國人的觀點和這些更具侵襲性的的手術方式當時並沒有被普遍接受。

  19世紀中期,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通過屍檢提出,乳腺癌來源於乳腺導管上皮細胞,沿筋膜和淋巴道播散。他認為乳腺癌早期是侷限性疾病,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而治癒的。19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外科醫生Halsted受到Virchow的理論影響,提出了乳腺癌根治術,即包括全乳房、胸大、小肌和腋窩脂肪淋巴組織在內的整塊切除。 Halsted術式的理論基礎,是乳腺癌漸進轉移學說,認為乳腺腫瘤細胞首先經淋巴管擴散至區域淋巴結,然後才出現全身轉移。乳腺癌根治術的推出,使得乳腺癌的區域性區域複發率由同時期歐洲報道的51%到82%降到了6%,5年無病生存率達到了31%,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此後的70多年中,Halsted根治術一直作為乳腺癌的標準手術方式。

  在根治術作為標準治療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時候,乳腺癌的外科治療開始了新的探索。考慮到腫塊位於乳房內側的乳腺癌其淋巴轉移可能到達胸骨旁的內乳淋巴結,在Halsted根治術的基礎上,增加切除第一至第五肋平面的內乳淋巴結,即擴大根治術,包括Margottni 的胸膜外式 (1949年 ) 和Urban的胸膜內式(1951年)。後來,因觀察到乳腺癌多伴出現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Lewis等建議手術切除範圍還應包括鎖骨上及縱膈淋巴結,也被稱為超根治術。這些切除範圍更大的術式並沒有進一步提高乳腺癌的療效,且因出現的併發症多,死亡率高而遭到放棄。

  同一時期,1948年Patey通過研究發現胸大肌筋膜相對無淋巴管,從而提出只切除胸小肌而保留胸大肌;隨後Auchincloss在1951年進一步創立了保留胸大、小肌的手術方式 。相對Halsted根治術而言,上述兩種術式統稱為改良根治術。因其保留了胸肌使術後病人的胸壁畸形較輕,對上肢的功能影響較小,且不影響早期乳腺癌的療效,19世紀70年代以後廣為接受,並逐漸取代了乳腺癌根治術。

  與此同時Halsted關於乳腺癌漸進轉移學說受到了Fisher等學者的質疑。基於腫瘤轉移機制的研究結果,他們提出乳腺癌發病伊始即為全身性疾病。Fisher等證明乳腺的血管系統與淋巴管系統相似,均為腫瘤擴散的潛在途徑,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主要與腫瘤的生物學特性而非手術的方式相關。Fisher的假說在1971-1974年進行的NSABP B-04試驗中得到了驗證。該試驗以隨機對照的方式,比較了全乳切除加或不加放療與乳腺癌根治術療效的差別。臨床淋巴結陽性的病人隨機分為根治術組和全乳切除加放療組,臨床淋巴結陰性的患者則隨機分為根治術、全乳切除加放療或單純乳房切除三組。經過25年的隨訪,結果無論淋巴結陽性的兩組還是淋巴結陰性的三組之間,總生存、無病生存和無遠處轉移生存率均未顯示統計學差異。

  此後陸續進行的6個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直接對比了保乳手術加放療與乳房切除術的療效。總體結果顯示,雖然保留乳房治療組術後區域性復發風險有所增加,但手術治療的方式本身並不影響患者的生存。 EBCTCG的系列薈萃分析顯示,區域性復發與生存相關,輔助全身治療顯著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同時也減少了乳腺癌區域性復發的機率。但切除胸肌的根治術並沒有帶來比改良根治術更多的生存獲益,而乳房全切與保留乳房的手術也沒有顯示出患者生存率的差別。保留乳房的手術治療由此成為了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首選。

  上世紀90年代初,Krag和 Giuliano等分別報道了前哨淋巴結活檢在乳腺癌中的成功應用。此後,出現了大量關於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觀察性研究,並由後續的腋窩淋巴結清掃證實了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對腋窩淋巴結評估的準確性。4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結果也提示,在臨床腋窩淋巴結陰性的患者中,前哨淋巴結活檢能準確的判斷腋窩狀況,使得60%-75%的患者免於腋窩淋巴結清掃,減少了由此引發的上肢淋巴水腫,疼痛,肩關節活動障礙,感覺異常等併發症, 進一步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幾乎所有證實腋窩淋巴結陰性的患者都可以只接受前哨淋巴結活檢;而腋窩淋巴結清掃的目標,是為了使那些前哨淋巴結陽性的患者達到最佳的區域性控制。

  至此,在過去的2500年裡,人們對乳腺癌特性的認識,在繞了一個大圈以後,重又回到了乳腺癌在診斷時就是全身性疾病的起點。在這個輪迴過程中,乳腺癌的外科治療理念完成了從不可手術到可手術,從“可耐受的最大治療”到“有效的最小治療”的變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