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臨床心理科 主治醫師 劉偉

  測驗與評估結果顯示:這些失聰的孩子相對聽力正常的兒童智商明顯偏低,心理與行為發展相對滯後。這說明,先天或者後天較早年齡階段失聰的兒童,雖然在身體和生理髮育、大動作及精細動作發展方面,與正常兒童沒有太大差別。但是由於聽力障礙導致的言語能力喪失,使得他們在智力、認知、人際交往、社會化與社會適應,乃至個性與情緒方面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言語能力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再經過後天不斷地模仿、學習和強化逐漸獲得的。人類學習言語的關鍵期一般在1至12歲,其中1至4歲最為關鍵。如果一個人在言語獲得與形成的關鍵期,因聽力受損造成言語資訊的刺激減少,甚至完全沒有言語刺激,大腦的言語功能便難以形成、建立和發展,言語能力就會喪失。所謂“十聾九啞”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通常把從事任何事都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即認識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叫做智力。在組成智力的各種因素中,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而語言和言語又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的工具,思維活動中的分析、比較、判斷、推理都是利用語言和言語這個工具來進行的。失聰兒童言語功能的缺陷與喪失,對其智力的發展形成了束縛和阻礙,因此在智力評估中,失聰兒童相對於正常兒童表現為智商明顯偏低。

  社會心理學有個重要的概念,即社會化。社會化是指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也就是說,社會化是指個體同其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並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範,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社會心理、行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過程。

  人的言語和智慧是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條件,人的社會化是從掌握語言開始的,只有掌握語言,才能完整地接受相應的社會習俗和態度,塑造自己的人格。如果言語和智力功能不全,個體社會化很難順利完成,就會導致因社會化不足而出現社會適應困難。

  聽力障礙不僅會對失聰兒童的言語、智力發展和社會適應造成嚴重阻礙,同時對其個性、情緒情感的建立和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有資料顯示:失聰兒童較正常兒童更多出現自閉、自卑、固執、暴躁、易情緒化等個性、情緒問題。

  因此,提高人們對失聰給兒童心理帶來的諸多影響的認識,預防和減少耳聾疾病的發生,及早救治(搶救)失聰兒童的聽力障礙,加強對失聰兒童言語功能的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已成為患者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迫切需要。中國紅十字會啟動的“天使回聲―貧困失聰兒童救助行動”,無疑給這些生活在無聲世界裡的孩子們帶來了福音,是社會的一個善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