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保健康復專科 主任醫師 李介民

  寶貝E,一歲了,黑葡萄似的圓眼睛,看著媽媽上班去了,不哭也不鬧;媽媽回家了,呼喚著他的名字,伸手去抱他,可寶寶只是笑一笑又玩自己的去啦。他從不纏人,是個乖寶寶。可醫生說寶寶與母親之間沒有建立好依戀關係,對寶寶心智發育不利,怎麼回事呢?

  何謂依戀?

  親子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軀體上和心理上,與撫養人保持親密聯絡的一種傾向,常表現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隨等。依戀是逐漸發展的,生後6―7個月時開始明顯,3歲後能逐漸耐受與依戀物件的分離,並習慣與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依戀型別

  運用標準的“陌生情境”實驗,可以測查並區分出三種不同的親子依戀型別。

  安全型:這類兒童跟母親在一起時,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出明顯的苦惱和不安;當母親回來時,立即尋求與母親的親密接觸,繼而能平靜地離開,只要母親在視野內,就能安心地遊戲。

  迴避型:這類兒童對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並無憂慮表現;母親回來了,往往不予理採,雖然有時也會歡迎,但是短暫。這種兒童實際上並未形成對母親的依戀。

  反抗型:這類兒童當母親要離開時表現出驚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見到母親回來就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當母親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時,卻又掙扎反抗著要離開,還有點發怒的樣子,孩子對母親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們即使在母親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膽地去玩耍。

  依戀型別與心理髮育

  良好的親子依戀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絡。嬰兒所依戀的人出現會使他們有安全感,有了這種安全感,嬰兒就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嘗試與陌生人接近,這樣就可使嬰兒視野擴大,認知能力得到快速發展。母愛與感情依戀是孩子心理髮育的“營養劑”,各種教育環境刺激是心智潛能的“開發劑”。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

  (1)早期屬“安全型”的嬰兒,在2歲時產生更多的探索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解決問題的場景中表現出高度投入的永續性和愉快感,而“非安全型”則無此反應。

  (2)1歲被測定為“安全型”者,追蹤至3.5歲時,自尊、同情和積極性情感較高,消極情感較低、朋友更多。

  (3)6歲時有適應不良和行為問題的男孩,與1歲時屬“非安全型”相關。

  (4)兒童早期依戀型別對成年期行為有很大的影響,“非安全型”孩子,往往對人缺乏信賴、缺乏自信、人際關係不良等。

  建立牢固、積極的親子依戀關係,是培養孩子現代素質的基礎。

  幫寶寶建立安全型依戀

  親子依戀,是母子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母親與嬰兒交往的態度和行為以及嬰兒本身的氣質特點,是影響嬰兒形成不同依戀型別的兩個主要因素。那種負責任的、充滿愛心的母親,其孩子常為安全型依戀;反之,則可能是反抗型或迴避型依戀。研究發現,嬰兒的氣質特點也經常地、強烈地影響著母親的態度和行為,那些見人就笑、喜歡被人抱的嬰兒更容易得到母親的歡心;而那些不喜歡被人抱、不容易安撫的嬰兒則較少得到母親的關愛。而母親對孩子的態度及行為又反過來影響到孩子。

  從0.5~1.5歲,是形成親子依戀關係的關鍵期。母親是否能夠敏銳而適當地對寶寶的行為做出反應,積極地跟寶寶接觸,正確認識小寶寶的能力及軟弱等等,都直接影響著母子依戀的形成。

  母親不僅能滿足嬰兒生理上的“飢餓”,而且是寶寶心理上的“安全島”和快樂的源泉。別長期離開自己的孩子,不要忽略嬰兒撫觸、嬰兒體操等科學育兒手段,要儘可能多的給予愛撫和鼓勵,無論是充滿感情的言語表達還是摟抱、親吻等身體的接觸,都別吝嗇。要知道,寶寶是一個愛的“消費者”。一個以母親為核心的穩定的養育者,對兒童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避免隔代撫養方式,因為老人大多文化較低、老傳統較深、缺乏科學育兒知識。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了精心養育子女,母親常輟學和請長假直至孩子3歲進幼兒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