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吳錫進

  歲內Ⅲ―Ⅳ度及4~5歲小兒高度先天性髖關節脫位120例。經1~5年隨訪,復位失敗率< 0.17%,治癒率98%,無關節強直等併發症。結果優(30~26分)106例;良(25~21分)12例,差2例。認為該法可使大齡脫位達至同心圓復位,股骨頭與髖臼骨骺早期得到應力刺激,骨骺都能迅速發育,恢復正常關節功能。

  治療 骨折固定術 多功能外展支架 臨床研究

  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四肢最常見的一種畸形,早期發現、早期非手術治療為國內外學者首選。但傳統固定方法對3歲(Ⅲ ~Ⅳ度)脫位存在著成功率低和股骨頭壞死率高的不足。自1990~2003年3月,作者採用手法復位多功能外展支架治療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120例,隨訪1~5年,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20例,女103例,男17例,3歲內Ⅲ度60例,Ⅳ度20例;4歲Ⅲ度18例,Ⅳ度14例;5歲Ⅲ度5例,Ⅳ度3例。髖臼角30~35°者26例,36~40°者39例,41~45°者33例,46~60°者22例。Acmcidelbr角30~35°者12例,25~29°者30例,20~24°者35例,15~19°者20例,10~14°者16例,5~9°者6例,3°以下1例。頸幹角130~140°者75例,141~150°者36例,151~160°者8例,168°者1例;

  根據Qqata介紹X線雙平片法測定前傾角25~35°者28例,36~45°者56例,46~50°者20例,51~60°者10例,61~70 °者6例。股骨頭髮育不良按比1/2Ⅳ型26例,1/3Ⅲ型36例,1/4Ⅱ型51例,1/5Ⅰ型7例。

  2、治療方法

  2.1

  復位方法 患兒放入支架仰臥,以左側為例,術者首先手法按摩患側內收肌群一分鐘,使肌群鬆弛,一般不用麻醉劑,常用經後緣復位法,助手四指固定左側骨盆的髂骨前上棘部,置拇指於股骨大粗隆頂部,術者立於患側,雙手握住沿大腿下段同時屈曲髖、膝關節持續縱軸牽引1―2分鐘,一面使其內旋、內收;

  當髖關節屈曲到0~140°時,助手拇指向內抵住大粗隆為槓桿支點,將大粗隆向髖臼內壓推同時大腿外展0―80°,股骨頭即可經髖臼後緣復進臼時術者手有“骨落”感。將大腿放入固定套內,保持屈髖120―140° 外展70―80°之間固定,同樣復位方法固定右側。在電視C型臂監視下完成復位過程。

  2.2

  支架結構 支架專利號:(92221465X)由鋁板製作,以透X光線,外覆軟料達到彈性保護作用。附圖:1.足腳內翻板;2.單銷軸關節;3.內旋板;4.雙螺栓固定絲;5.小腿連線板;6.單銷軸關節;7.大腿連線板;8.雙螺絲固定板;9.大腿固定套;10.大腿固定套單螺栓調角絲;11.外展板;12.蛙貝氏調節固定絲;13.背託;14.腰帶;15.揹帶;16.螺絲固定孔;17.彈性收縮孔。

  2.3

  使用方法 手法復位後調整蛙式期,維持屈髖120~140°,外展70~80 °,固定期3個月;蛙式穩定期2個月;調整屈髖80~90°,外展70~80 °,貝式臼蓋期,保持雙下肢外展40~50°,內旋30~40°維持固定3個月。注意事項:在復位前觀察股骨頭脫位方向,測量前傾角,內收肌群手法鬆解按摩,如果復位失敗搞清失敗原因,充分牽引避免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未弄清阻礙復位的原因,避免多次反覆復位造成股骨頭骨骺損傷。

  大腿固定套鬆緊度保持0.5釐米空隙,防止過緊壓迫下肢血運,過鬆固定不可靠。每月拍片一次觀察股骨頭與髖臼間隙和發育情況,進行調整治療角度。觀察支架固定可靠性和穩定性。

  3、治療結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周永德[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療效評價標準,

  (1)臨床功能評定:包括主觀感覺、臨床檢查;

  (2)X線片檢查評定:包括股骨頭、髖臼發育及“Y”形軟骨發育閉合情況,髖關節間隙進行綜合評定標準:26~30分為優,21~25分為良,16~20分為可,11~15分為差。

  3.2

  療效評定結果 〈1〉本組120例隨訪1~5年,治癒118例,佔98.3%,復位失敗2例,佔0.17%,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療效評價標準,優(30~26分)106例,良(25~21分)12例,差2例,優良率98.3%。

  4、討 論

  4.1

  手法復位外展位角度與股骨頭缺血壞死問題 由於股骨頭向上脫位屈髖外展各90°時,內收肌處於一條垂直最大拉力線上,使股骨頭近端壓在髖臼後方,髖關節壓力增加而致壓迫股骨頭外側多有髖臼壓痕,個別股管閉塞導致缺血性改變。

  根據趙群等做動物實驗,見股骨頭外側多有髖臼壓痕,個別有明顯凹陷,提示髖臼與股骨頭之間壓力增高不均衡因素存在遭受壓迫,影響旋骨外側動脈構成股骨頸基底動脈環的血液供應,自然也影響該動脈環向股骨頭髖內外動脈來源,致使股骨頭髮育不良或壞死,所以多數學者提出切斷內收肌群降低股骨頭壞死。

  但是,這樣會影響髖關節的穩定性。用外展支架,不切斷內收肌,屈髖超過120°,外展角70~80°,改變髖關節拉力線方向,分解出一個向上和向內分力,減輕了向內的關節壓力,利用臀肌與內收肌的肌張力牽引復位穩定又可靠,治療期間囑家長經常拖拉大腿套,以大腿拉套為支點,利用患兒自體的重量,向下分出一個力帶動股骨頭;

  利用肌張力刺激頭與臼發育,象一個定時的鐘一樣按時敲打報時,使股骨頭與髖臼經常摩擦,受應力作用刺激髖臼逐漸發育加深,股骨頭骺逐漸增大,利用內收肌與髂腰肌肌張力達到動靜結合的治療目的,穩定又可靠。我們觀察,通過經過三期治療6例股骨頭與髖臼關係恢復正常,股骨頭仍發育不良,表現骺表面不光滑,碎裂或頭骺小。

  重建期股骨頭血液迴圈骺板軟骨是一個活潑的生理過程,骺板軟骨下肥大細胞在分化過程中分泌一種軟骨源性生長激素,有促進血管增長、基質鈣化和骨質形成的功能,經過1~5年的逐漸發育,都能達到正常。多數學者公認,3歲為非手術與手術的分界齡,超過4歲以上須通過手術,因股骨頭壞死率高,髖臼角骨骺閉合。

  我們經過臨床觀察,只要達到同心圓復位,通過三期在應力作用下刺激頭與臼發育,仍能恢復正常達到康復。故我們認為4~5歲仍是髖臼發育期,一定不要輕易放棄非手術治療。

  4.2

  前傾角自行矯正問題 新生兒前傾角為20~35°,平均角度為25°,隨著年齡增大,其角度逐漸減小,在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前傾角增大為病理變化之一。由髂腰肌與內收肌的攣縮牽拉作用,使髖關節不能在正常的生物力作用下發育,因此前傾角增大影響髖關節復位及復位後髖臼發育及髖關節功能,甚至有發生再脫位可能。

  王承武認為要維持穩定的復位,大於40°的前傾角必須糾正。我們運用支架外展角度根據前傾角度調整矯正,前傾角在30~40°將外展角調整80°固定;前傾角41~50°將外展角調整70°固定;前傾角51~70°將外展角60~70°固定。

  治療中發現5例特殊的髖臼深度在3~5mm,前傾角56~70°,常規外展位X線正位片示髖臼關係正常,在腹股溝處髖臼前側捫及股骨頭向前脫位,調整外展角度60°左右,每2個月調整1次,逐漸增加以10°為限,在肌肉張力牽引作用下,經過三期治療,逐漸自行矯正達到康復目的。因此我們認為不要輕易手術截骨矯正前傾角。

  4.3

  貝式造蓋功能恢復期特點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臼外緣因缺乏股骨頭擠壓進一步使髖臼角變小,頭向髖臼外髂骨脫出使髖臼外髂翼出現凹陷,髖臼角呈斜坡狀,支架治療關鍵在於控制大腿外展40~50°、內旋30~40°位,使髖臼角得到應力刺激迅速發育;

  所以我們在大腿皮套固定連線2個板,有膝踝軸形關節組成,能自動彈性伸縮,屈伸膝關節與踝關節,足外側有外旋板控制,患兒穿套在鞋裡就起內旋30~40°作用,保持股骨頭外展內旋,避免股骨頭外旋脫出,使患兒負重時就能起到動靜結合作用,解除支架就能正常行走。

  採用多功能外展支架經120例的治療觀察,充分體現了動靜結合原理,利用多角度調整治療穩定可靠,治癒率高,無關節強直等併發症發生,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