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工作的增多和人們活動量的減少,近些年來,頸椎病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之勢。中年人患此病者也並不少見。頸心綜合徵多見於中老年人,誤診率高,多被誤診為冠心病心絞痛。
一、頸椎病的定義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徵、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
二、頸心綜合徵的定義
頸心綜合徵是指頸椎病變時引起的患者心臟方面主訴及心電圖改變的一組症狀,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及心前區疼痛[1]。
三|、臨床症狀
1、頸心綜合徵多見於中老年患者。
2、該疾病有心前區疼痛、胸悶。憋氣、心悸、氣短等症狀,心電圖出現心肌ST-T缺血性改變,可有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還可引起血壓升高等症狀。
3、可能因為壓迫頸及(或)胸椎椎旁壓痛區出現疼痛或頸、背部活動而誘發或致症狀加重,或自覺改變頭頸姿勢症狀加重或減輕其不適[2]。
四、機制
1、頸神經根組成頸部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叢,兩者經頸部上、中、下神經節發出心上、中、下神經組成心叢,當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病變或軟組織、韌帶等損傷時,會壓迫刺激周圍的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心率加快,房室傳導加快,出現心悸、心動過速、心律失常;如果迷走神經興奮時,抑制房室傳導,心肌收縮力下降,但冠狀動脈平滑肌收縮,故心肌缺血明顯,可表現為心動過緩、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等。
2、有時此類頸椎病椎間孔狹窄或增生骨贅壓迫椎動脈缺血,可使延髓內心血管調節中樞缺血,功能紊亂,導致冠狀動脈舒張功能異常、心臟傳導異常、心律失常等。
五、診斷
1、發病年齡較大,大多在50歲以上,有心前區疼痛、胸悶、憋氣、心悸、氣短等症狀,甚至心律失常;
2、伴有各種典型的頸椎病及(或)胸椎病變的症狀、體症及影像學改變;
3、可因壓迫頸及(或)胸椎椎旁壓痛區或頸、背部活動而誘發或症狀加重,或自覺改變頭頸姿勢減輕其不適;
4、用醫治冠心病及抗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常無效,或療效不佳;
5、針對頸椎病、胸椎病變的各種有效治療可解除或緩解其疼痛等症狀及心律失常;
6、以臨床類冠心病症狀為主,缺血性心電圖改變不明顯,或輕度ST-T改變及心律失常。
六、頸心綜合徵和冠心病的鑑別診斷
本病的發作有自身特點,發作時多有體位尤其是頭頸部位置的改變等誘因,主要症狀為胸悶、胸痛、心悸,常伴有頭痛、頭暈、頸肩背部疼痛,高血壓、肢體感覺異常或運動障礙少見。體檢大部分患者無異常心臟體徵,而頸部有壓痛,胸片、心臟彩超基本正常,心電圖無特殊表現,如累及交感神經結構則可出現ST-T改變或心律失常,頸椎影像學檢查發現頸椎有異常改變,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心肌酶譜、肌鈣蛋白等生化指標基本在正常範圍;抗心絞痛治療效果不明顯。
七、誤診的原因
頸心綜合徵與冠心病的發病年齡相似,多見於中老年人。一些醫生忽視病史的採集及詳細全面的體格檢查,過於依賴儀器等輔助檢查,導致思路太窄。詢問病史不詳細,體格檢查不夠細緻,忽略了患者的臨床症狀與頸部有關的頸部不適,未做必要的頸部X線、CT檢查,就盲目治療。
八、治療
“頸心綜合徵”根源是頸椎病,所以主要是治療頸椎病,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如靜脈應用活血化瘀藥物,頸椎牽引、按摩、理療,另外注意頸椎正確的活動姿勢,睡眠時避免頸部受涼,平時適當的頸部活動等等措施,都可減少頸椎病的發作。對一些短時間內難以鑑別的患者,應先積極按冠心病治療,以免貽誤患者的治療時機,造成醫患糾紛或醫療事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