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位置和形態
胃大部分位於左季肋部,小部分位於上腹部,胃的位置常因體型、體位、胃內容物的多少及呼吸而改變,有時胃大彎可達臍下甚至盆腔。一般將胃分為五個區域:
胃體:胃底以下部分為胃體,其左界為胃大彎,右界為胃小彎;胃小彎垂直向下突然轉向右,其交界處為胃角切跡,胃角切跡到對應的胃大彎連線為其下界。胃體所佔面積最大,含大多數壁細胞。
1、漿膜層 覆蓋於胃表面的腹膜,形成各種胃的韌帶,與鄰近器官相連線,於胃大彎處形成大網膜。
2、肌層 漿膜下較厚的固有肌層,由三層不同方向的平滑肌組成。外層縱形肌與食道外層縱形平滑肌相連,在胃大小彎處較厚,中層環形肌,在幽門處增厚形成幽門括約肌。內層斜行肌,胃肌層內有Auerbach神經叢。
此層是整個胃壁中最有支援力的結構,縫合胃壁時應貫穿粘膜下層,同時胃切除時應先結紮粘膜下血管,以防術後吻合口出血。
4、粘膜層 粘膜層包括表面上皮、固有層和粘膜肌層。粘膜肌層使粘膜形成許多皺褶,胃充盈時大多展平消失,從而增加表面上皮面積。胃小彎處2-4條恆定縱行皺襞,其形成的壁間溝稱為胃路,為食道入胃的途徑。固有層系一薄層結締組織,內含支配表面上皮的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胃粘膜是由一層柱狀上皮細胞組成,表面密集的小凹陷稱為胃小凹,是腺管的開口。柱狀上皮細胞分泌大量粘液,保護胃粘膜。不同部位的胃粘膜具有不同腺體和細胞。泌酸腺分佈於胃底和胃體,由主細胞和壁細胞構成。賁門腺在賁門部,以粘液細胞為主,幽門腺在胃竇和幽門區,以粘液細胞和內分泌細胞為主。
胃腺體有五種細胞型別;
①壁細胞:分泌鹽酸和內因子,主要在胃底和胃體。少量在幽門竇近側。
②粘液細胞,分泌粘液。
③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主要在胃底或胃體。
④內分泌細胞:G細胞分泌胃泌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EC細胞釋放5-羥色氨呈嗜銀或嗜銀染色。
⑤未分化細胞。
胃角切跡是胃竇體部交界處的解剖標誌,其組織學分界與解剖學不一致,並根據年齡而異。組織學分界常位於胃角切跡的近側,隨著年齡增大可高達賁門處,此處抗酸能力差,是胃潰瘍好發部位。幽門竇切除時胃小彎切除線應達賁門下,才能將分泌胃泌素的幽門竇粘膜完全切除。
胃前壁左側與左半肝鄰近,右側與膈鄰近,其後壁隔網膜囊與胰腺、左腎上腺、左腎、脾、橫結腸及其系膜相鄰,胃的前後壁均有腹膜覆蓋,腹膜自胃大、小彎移行到附近器官,即為韌帶和網膜。
1、肝胃韌帶與肝十二指腸韌帶 肝胃韌帶連線肝左葉下橫溝和胃小彎,肝十二指腸韌帶連線肝門與十二指腸,共同構成小網膜,為雙層腹膜結構。肝十二指腸韌帶中含膽總管,肝動脈和門靜脈。
2、胃結腸韌帶 連線胃和橫結腸,向下延伸為大網膜,為四層腹膜結構。大網膜後層與橫結腸繫膜的上層相連,在橫結腸肝區與脾區處,二者之間相連較鬆,容易解剖分離;而在中間,兩者相連較緊,解剖胃結腸韌帶時,注意避免傷及橫結腸繫膜中的結腸中動脈。
4、胃膈韌帶 由胃大彎上部胃底連線膈肌,全胃切除術時,遊離胃賁門及食道下段需切斷此韌帶。
5、胃胰韌帶 胃竇部後壁連線胰頭頸部的腹膜皺襞,此外,胃小彎賁門處至胰腺的腹膜皺襞,其內有胃左靜脈。在門靜脈高壓時,血液可經胃左靜脈至食道靜脈、奇靜脈流入上腔靜脈,可發生食道胃底靜脈曲張。
1、胃的動脈 胃是胃腸道中血供最豐富的器官,來自腹腔動脈及其分支。沿胃大、小彎形成兩個動脈弓,再發出許多分支到胃前後壁。
(1) 胃左動脈 起於腹腔動脈,是腹腔動脈的最小分支,而是胃的最大動脈。左上方經胃胰腹膜皺襞達賁門,向上發出食管支與賁門支,然後向下沿胃小彎在肝胃韌帶中分支到胃前後壁,在胃角切跡處與胃右動脈相吻合,形成胃小彎動脈弓。
15-20%左肝動脈可起自胃左動脈,與左迷走神經肝支一起,到達肝臟,偶而這是左肝葉唯一動脈血流。於根部結紮胃左動脈,可導致急性左肝壞死,手術時應注意。
(2)胃右動脈 起源自肝固有動脈或胃十二指腸動脈,行走至幽門上緣,轉向左,在肝胃韌帶中沿胃小彎,從左向右,沿途分支至胃前、後壁,到胃角切跡處與胃左動脈吻合。
(3) 胃網膜左動脈 起於脾動脈末端,從脾門經脾胃韌帶進入大網膜前葉兩層腹膜間,沿胃大彎左行,有分支到胃前後壁及大網膜,分佈於胃體部大彎側左下部,與胃網膜右動脈吻合,形成胃大彎動脈弓。胃大部切除術常從第一支胃短動脈處在胃大彎側切斷胃壁。
(4) 胃網膜右動脈 起自胃十二指腸動脈,在大網膜前葉兩層腹膜間沿胃大彎由右向左,沿途分支到胃前後壁及大網膜,與胃網膜左動脈相吻合,分佈至胃大彎左半部分。
(6) 胃後動脈 系脾動脈分支,一般1-2支,自胰腺上緣經胃膈韌帶,到達胃底部後壁。
(7) 左膈下動脈 由腹主動脈分出,沿胃膈韌帶,分佈於胃底上部和賁門。胃大部切除術後左膈下動脈對殘胃血供有一定作用。胃的動脈間有廣泛吻合支,如結紮胃左動脈、胃右動脈、胃網膜左動脈及胃網膜右動脈四根動脈中的任何三條,只要胃大彎、胃小彎動脈弓未受損,胃仍能得到良好血供。(圖27-1-2)
2、胃的靜脈 胃的靜脈與各同名動脈伴行,均匯入門靜脈系統。遠端脾腎靜脈吻合術能有效地為胃食道靜脈曲張減壓,足以證明胃內廣泛的靜脈吻合網路。
(2)胃右靜脈 途中收納幽門前靜脈,位於幽門與十二指腸交界處前面上行進入門靜脈,幽門前靜脈是辨認幽門的標誌。
胃壁各層具有豐富的毛細淋巴管,起始於胃粘膜的固有層。在粘膜下層,肌層和漿膜下層內交織成網,分別流入各胃周淋巴結,最後均納入腹腔淋巴結而達胸導管。淋巴引流一般伴隨血管而行,匯入相應的胃週四個淋巴結區。
1、 胃左淋巴結區 賁門部、胃小彎左半和胃底的右半側前後壁,分別注入賁門旁淋巴結、胃上淋巴結,最後至腹腔淋巴結。
2、 胃右淋巴結區 胃幽門部、胃小彎右半的前後壁,引流入幽門上淋巴結,由此經肝總動脈淋巴結,最後流入腹腔淋巴結。
3 、胃網膜左淋巴結區 胃底左半側和胃大彎左半分別流入胃左下淋巴結,脾門淋巴結及胰脾淋巴結,然後進入腹腔淋巴結。
4 、胃網膜右淋巴結區 胃大彎右半及幽門部,引流入胃幽門下淋巴結,然後沿肝總動脈淋巴結,進入腹腔淋巴結。
淋巴結轉移一般從鄰近原發灶處的淋巴結區開始,而後由近及遠依次轉向下一站,有時胃任何部位的癌腫可轉移至胃周任何一組淋巴結,約有30%胃竇部癌可轉移至脾淋巴結。
1、副交感神經 胃的副交感神經來自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核位於第四腦室基底經頸部頸動脈鞘進入縱隔障,形成幾個分支圍繞食道,到膈食道裂孔上方融合成左右迷走神經,於賁門處左迷走神經位前,約在食道中線附近漿膜深面,手術時需切開此處漿膜,方可顯露。右迷走神經位後,於食道右後方下行。
前幹在賁門前分為肝支和胃前支(前Latarget神經),肝支在小網膜內右行入肝,胃前支伴胃左動脈在小網膜內距胃小彎約1cm處右行,一般發出4-6支到胃前壁,於角切跡處形成終末支稱為鴉爪支,分佈於幽門竇及幽門管前壁。後幹在賁門背側分為腹腔支和胃後支。腹腔支隨胃左動脈起始段進入腹腔神經叢。
胃後支(後Latarget神經)沿胃小彎行走,分支分佈於胃後壁,其終末支也呈鴉爪狀分佈於幽門竇和幽門管後壁。後迷走神經有分支分佈於胃底大彎側稱為Grassi神經或罪惡神經,壁細胞迷走神經切斷術時,應予切斷,以減少復發。
迷走神經大部分纖維為傳入型,將刺激由腸傳入腦,胃的牽拉感和飢餓感衝動,則由迷走神經傳入延髓,手術過度牽拉,強烈刺激迷走神經可致心跳驟停。迷走神經各胃支在胃壁神經叢內換髮節後纖維,支配胃腺和肌層,通過乙醯膽鹼作為傳遞增強胃運動和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是保留肝支和腹腔支的迷走神經切斷術,壁細胞迷走神經切斷術保留肝支、腹腔支和前後鴉爪支,僅切斷支配壁細胞的胃前支和胃後支及其全部胃壁分支。減少胃酸分泌,達到治療潰瘍的目的,又可保留胃的排空功能及避免肝、膽、胰腸功能障礙。
2、交感神經 胃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起自脊髓T5-T10,經交感神經至腹腔神經從內腹腔神經節,節後纖維沿腹腔動脈系統分佈於胃壁,其作用為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動,增強幽門括約肌的張力,並使胃的血管收縮。
壁細胞迷走神經切斷術,必然切斷胃小彎血供,不可能保全交感神經支配,胃的痛感衝動隨交感神經,通過腹腔叢交感神經幹進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