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治醫師 趙建偉

  小兒腹痛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病症,其病因多種多樣,其中腸繫膜淋巴結炎是小兒腹痛的常見病因之一,近年來在兒科門診逐漸增多。幼兒及兒童在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或僅是高熱時往往伴腹痛,以往臨床主要考慮膽道蛔蟲或胃腸道痙攣,現由於高解析度超聲儀的廣泛應用,小兒腸繫膜淋巴結能夠清晰顯示出來。目前國內外對小兒腸繫膜淋巴結炎尚無統一診斷標準,且相關報道較少。為此將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對有腹痛且臨床初步診斷為腸繫膜淋巴結炎的150例患兒的腸繫膜淋巴結超聲影象、治療過程和治療結果進行統計,旨在探討小兒腸繫膜淋巴結炎的診斷標準、鑑別診斷、治療體會。

  臨床資料

  本組為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以“腹痛”為主訴就診的門診病人,共150例,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12歲,平均7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3年。臨床表現為腹部隱痛、鈍痛或脹痛,多位於臍周,食慾不振,噁心或腹脹,大便祕結,無發熱、腹瀉。查體: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臍周有壓痛。因小兒腹肌不發達,腹肌緊張可不明顯。約72%的患兒曾有腹痛病史,無其他明顯陽性體徵。高熱腹痛劇烈的患兒進行血常規化驗,顯示13 %的患兒白細胞總數升高,45 %中性粒細胞升高。

  診斷方法

  採用美國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0mhz。取仰臥位,掃查順序依次為右側腹、臍周、左側腹,清晰顯示腫大的淋巴結。觀察並記錄淋巴結位置、大小、回聲、形態、長短軸比值(l/s值),並以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確認。結果顯示:150例患兒皆為多發性淋巴結腫大,未見單發。淋巴結體積最大約24mm×9 mm×9 mm,最小約7 mm×5 mm×5 mm。淋巴結長徑5~10 mm 26例,佔17 %;11~20 mm 118例,佔79 %;>20mm 6例,佔4 %。多呈圓形或橢圓形,表現為低迴團,結構清晰,cdfi可清晰顯示淋巴結內血流灌注。

  治療方法

  方用消積止痛湯:木香5 g、檳榔10 g、陳皮3 g、枳殼5 g、茯苓10 g、白朮5 g、蒲公英10 g、雞內金5 g、白芍10 g、甘草3g。臨證加減:發熱加金銀花、連翹辛涼解表;咳嗽加杏仁、浙貝母止咳化痰;大便祕結加葶藶子、瓜蔞仁潤腸通便;納差加麥芽、谷芽消食健胃。配合中成藥化積口服液以化積消食導滯,清熱解毒口服液以清臟腑熱毒。15d後統計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自擬)

  痊癒:臨床症狀消失,b超複查未見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有效:臨床症狀基本消失,b超複查,腸繫膜淋巴結腫大較治療前縮小。無效:經治療後臨床症狀及b超複查結果均無改善。

  治療結果

  本組150例中,治癒113例,有效25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2 %。

  小兒腸繫膜淋巴結炎

  系非特異性炎症,其發病機制可能為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腸繫膜根部、回盲末端及回盲部腸繫膜淋巴結炎。淋巴系統是身體重要的防禦裝置,當身體某器官或部位發生病變時,毒素、細菌等均可經淋巴管到達相應的區域性淋巴結。該區域性淋巴結可阻截或清除這些異物,成為阻止病變擴散的直接屏障,此時淋巴結內的細胞迅速增殖,功能旺盛,體積增大。但該病缺乏典型臨床症狀和特異性檢查手段,往往不能明確診斷,臨床上只能對症處理,故導致該病反覆發作。腸繫膜淋巴結炎目前尚無統一診斷標準,根據臨床觀察,筆者體會有以下情況應考慮為腸繫膜淋巴結炎: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臨床表現有發熱、腹痛、嘔吐等症狀;腹痛多位於臍周,為陣發性、痙攣性痛,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緊張;腹部b超提示多發腸繫膜淋巴結腫大,並排除其他引起腹痛的常見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