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主任醫師 李宗強

  一、關於附子的毒性

  附子有毒,所以對症下藥是保證附子用藥安全有效地關鍵。附子無惡熱、口渴等症,患者多面色晦暗或有輕微浮腫,目睛無神,言語無力,多思臥困等,即《傷寒論》所描述的“脈微細,但欲寐”的狀態。

  二、關於附子脈

  “附子脈”是應用附子的重要指證。但臨床有時也有變化,如疼痛劇烈時,脈象可以出現浮脈、洪脈,但是重按是缺乏底力的,而且,疼痛止後,其脈象還會恢復沉微的本態。

  三、關於附子的煎煮法

  附子的煎服法很有講究。如果用於抗休克,則宜久煎,可增效解毒。一般用10克者,宜先煎20分鐘;20克者,宜先煎40分鐘;30克者,則宜煎60分鐘;即每增加10克先煎時間增加20分鐘。但用於止痛時,煎煮時間不宜過長。

  有人提出附子新用法,即將附子搗成粗末,開水煎煮10分鐘以後,嘗無麻味即可。煎煮附子用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加水進去,這是朱良春老中醫的經驗。

  另外,雲南“吳火神”吳佩衡也主張用大鍋大水長時間煎煮附子。陳蘇生介紹其師祝味菊先生的經驗,首先注意附子炮製的規格,認為各種炮附子以切開打碎者為佳;其次注意監製附子的解毒藥(如干姜、甘草、磁石);最後注意煎煮的條件,它主張用開先浸後煎,要求寬水(加大水量)、慢火滲透(不可急火加熱),煎煮時間在2-3小時以上,然後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煎煮時間按劑量大小而伸縮。

  對於從未服過附子的患者,宜小量(加解毒藥)逐漸加量,直至達到顯效力度為度。

  四、關於附子的劑量

  服用附子中毒除與患者所處的疾病狀態有關外,還與劑量、煎煮時間、季節等因素有關。因此,附子的用量很難統一,多寡懸殊極大。有主張用量宜3-9克,有主張用量在30克以上者。有人報道用烏頭湯治療一寒溼痛痺,附子從31克加至62克,3劑。患者誤將另包的186克附子當作一劑藥煎服,服用後竟安然無恙,第二天關節疼痛若失,大腿內側發青發冷感倘失,隨訪一年未復發。但臨床使用附子,仍宜從小劑量開始,而後根據病人的反應及病情需要,逐漸增加用量。

  張仲景使用附子有兩個劑量段,大劑量為3-5枚,多用於治療關節疼痛或心腹大痛;小劑量為1-2枚,多用於治療脈沉微、四肢厥冷等。

  個人認為:小劑量(6克以下)用於病程短,體質尚可的陽虛、氣虛患者,可以起到溫陽化氣的作用。大劑量(10克以上)用於病程長,陽氣大虛、漏汗、自汗和體弱久病入絡,疼痛不已者,可以起到溫陽、止汗、鎮痛作用。

  五、關於附子運用時的配伍用藥

  使用附子必定要配伍甘草、生薑。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提到:“俗方使用附子須甘草、人蔘、生薑相互配合者,正牽制其毒也”。一般四逆湯用附子9-12克、乾薑6-9克、炙甘草12克時毒性大減。

  六、關於附子中毒後的處理

  附子、川烏中毒症狀以神經系統和迴圈系統為主,其次是消化系統症狀。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昏眼花、四肢和周身發麻、畏寒,繼之瞳孔散大、視物模糊、呼吸困難、手足抽搐、血壓及體溫下降。烏頭鹼可直接毒害心肌細胞,故其心臟毒性的致命性最大,中毒時極易造成心房纖顫。

  古代用甘草、黃連、肉桂、綠豆、黑豆煎而解之。現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魯卡因等,並用1-2鞣酸洗胃,酌情給予催吐劑、活性炭以及保溫、吸氧等。口服濃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澱生成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