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燒傷科 副主任醫師 李清華

  上眼皮下垂,又稱上瞼下垂,是指提起上眼瞼的肌肉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以致上瞼部分或完全不能上提,當雙眼平視前方時,上眼瞼遮蓋角膜上緣超過2mm以上。提上瞼的肌肉有提上瞼肌和Müler氏肌,提上瞼肌由動眼神經支配,Müler氏肌受頸交感神經支配,當這二個肌肉的功能不全或喪失時,就會出現上眼皮下垂。上瞼下垂輕者可遮蓋部分瞳孔,嚴重者則全部瞳孔被遮蓋,不但有礙美觀,而且還影響視力,為了克服視力障礙,患者常常要緊縮額肌,皺額聳眉以提高上瞼位置,嚴重時則必須仰頭甚至用手指撫起上瞼才能視物。

  上瞼下垂按其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

  1、先天性上瞼下垂為提上瞼肌殘缺或動眼神經核發育不全所致。出生後即有,多為雙側性,常有遺傳因素。如果是提上瞼肌殘缺所引起的上瞼下垂,則通常表現為單純性上瞼下垂,如果是因神經核發育不全所致的,則常常合併有其它眼部異常,如內眥贅皮、小瞼裂、斜視等。

  2、後天性上瞼下垂按其病因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⑴動眼神經麻痺性上瞼下垂:由動眼神經或神經核受損所致,通常為單側性,常伴有眼球運動障礙,有時有複視。

  ⑵交感神經麻痺性上瞼下垂:為交感神經麻痺的部分症狀,多見於頸部手術、外傷與甲狀腺患者。表現為上瞼輕度下垂、下瞼位置略高形成小瞼裂、眼球后陷、瞳孔縮小,構成Hner氏綜合症。

  ⑶肌源性上瞼下垂:常見於重症肌無力及進行性眼外肌麻痺,重症肌無力引起的上瞼下垂,其程度隨著疲勞而加重,晨起時輕,晚間疲勞時加重,注射新斯的明後,症狀明顯改善。

  ⑷機械性上瞼下垂:由於眼瞼本身的病變,如腫瘤、澱粉樣變、嚴重沙眼、炎症水腫、外傷、組織增殖(象皮病)等所致。除直接破壞提上瞼肌外,還由於病變使眼瞼肥大,導致機械性下垂。

  另外有一種原因不明的上瞼下垂,即老年肌病性上瞼下垂,為原發性肌肉萎縮所致,且為雙側性,年老女性多見。

  眼瞼下垂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的原因,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對先天性上瞼下垂者,以手術矯正頗為有效,後天性上瞼下垂者則應針對不同的致病原因進行治療。如肌營養不良、全眼肌麻痺或提瞼後出現複視的病例,不宜作手術矯正。重症肌無力性一般不應手術,如果只侷限於眼瞼,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或不能接受時則可以考慮手術矯正。

  先天性下瞼下垂的手術時機,過去大多數人只從影響視功能角度來考慮,其實應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來確定。必要性是指如不及時手術會影響患兒正常視功能發育。可行性是指,上瞼下垂程度已固定,手術矯正後不會因患兒的生長髮育而改變矯正效果。一般來說,患兒2~4歲時手術較為恰當。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如果單眼發病,一歲以後比較固定,3歲左右開始形成內心自身影像,如患兒的瞼下垂得不到及時治療,容易影響患兒的正常心理髮育。重度瞼下垂的患兒,如手術過遲會形成皺額、抬眉、下頜拉長、頭後仰等代償現象。單眼發病者會影響患眼視功能發育,少數病例會出現弱視。

  麻痺性上瞼下垂經保守治療半年至一年後,如無效可以行手術治療,但合併其他眼外肌麻痺,提瞼後出現複視則不應即時進行手術,以免在術後因出現複視對患者生活、工作妨礙更大,得不償失。

  外傷所引起的提上瞼肌斷離,應在外傷手術修正傷口時,及時尋找肌斷端進行修復,否則應在區域性反應消退後再行手術矯正,一般待瘢痕穩定大約於傷後3個月才適宜作手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