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外科 副主任醫師 許鵬

  1、腰椎管狹窄症是什麼
  腰椎管狹窄症的定義為:由於腰椎神經和血管等組織的活動空間減小,導致腰骶部或下肢疼痛的一種臨床綜合症,可伴或不伴有背痛。由此可見,空間減小後受壓的主要為腰椎神經和血管,區域性缺血缺氧所致。標誌性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即步行三五百米後雙下肢酸脹、麻木、無力,蹲下休息一會後即可緩解,騎自行車時不受影響。發生率約為30%,60歲以上發病率更高。通常可分為先天性和退變性兩種,後者佔絕大多數。
  2、傳統的腰椎管狹窄症治療方式
  隨著年齡增長,患者症狀逐步加重,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但是,由於缺乏明確的臨床體徵和影像學標準,目前,臨床醫生只能通過綜合多種方法來診斷並判斷是否需要手術。腰後路椎板切除減壓伴或不伴椎間植骨融合術是治療腰椎管狹窄症的標準術式。但是,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干預要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結合影像學表現來綜合考慮。換句話說,不管在影像學上顯示患者的腰椎管或神經根管狹窄有多麼嚴重,只要患者無臨床症狀或者症狀輕微,都不首先考慮手。同樣,如果患者的臨床症狀缺乏有力的影像學證據支援,無論其症狀多嚴重,同樣不首先考慮手術干預。此外,只有在保守治療不能充分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的前提下,才考慮手術治療。

  3、腰椎管狹窄症微創治療的內涵
  腰椎管狹窄微創治療的核心應是以“減壓徹底基礎上減少副損傷”。傳統的單純減壓術可以對中央椎管進行骨性減壓,對兩側側隱窩(或神經根管)則進行去除黃韌帶的潛行減壓,眾多報道證明其療效確切。但是,對於側隱窩骨性狹窄的患者單純減壓則療效不佳,這是因為包括側隱窩在內的神經根管狹窄是許多椎管狹窄病人的病因所在,所以,重視側方減壓的徹底是“徹底減壓的基礎”。所謂的“減少副損傷”就是不過多的破壞肌肉、骨頭及韌帶組織,無論是傳統的手術方式還是新潮的全內鏡手術,都需要術者反覆評估影像學表現與術中所見,兩相呼應,方可確定手術的“界”與“度”。
  4、腰椎管狹窄症微創治療的發展與現狀
  腰椎管狹窄症是較早被人們認識的疾病之一,也是各種微創方法、工具最先被應用的疾病之一,所以,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微創治療方法花樣眾多。
  (1)單純減壓
  椎間融合術出現之前,此術式就已經廣泛應用,但是,隨著對疾病的認識深入和療效不佳病例的反思,對其適應症進行了重新定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限減壓”、“連續開窗減壓”、“間接減壓”等概念與技術。近年來的內鏡及配套工具的應用,使椎間孔鏡、椎間盤鏡、通道系統等使得減壓創傷更小。但是支援微創手術代替開窗減壓手術的研究證據目前是有限的。一項由ClevelandClinic開展的大樣本系列研究表明,相對於傳統的開窗減壓手術,微創手術可以減少麻醉藥的使用並可縮短住院時,臨床療效是相當的。一項由Rahman等人進行的單純對比性的回顧性分析發現:微創手術和傳統的開窗減壓手術預後相似,但前者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並有利於早期活動。

  (2)融合與固定
  內固定的使用可以讓術者進行廣泛減壓而無引起腰椎不穩的後顧之憂,但是,內固定所帶來的併發症如神經損傷、腰部僵硬、鄰近節段退變等問題仍是目前無解的難題,所以,建議在治療腰椎退行性狹窄過程中,不常規使用器械進行融合。目前,文獻報道也缺乏器械使用能顯著提高療效的證據。
  總之,腰椎管狹窄的微創治療並不以是否“融合”作為分界線,微創也可以做椎間融合(如MIS-TLIF、椎間盤鏡下融合術等),開放也可以做小切口的連續微創減壓,標準在患者病情不同、影像學顯示的致壓物不同,尺子在術者的心中,在其經驗與技術基礎之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