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手足踝外科 主治醫師 王新建

  筋膜間隙綜合徵(compartment syndrome CS)是指肢體創傷後發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間隙內的進行性病變,即由於間隙內容物的增加,壓力增高,致間隙內容物主要是肌肉與神經幹發生進行性缺血壞死。近年來又出現慢性引發性或用力性間隙綜合徵。

  病因:凡可使筋膜間隙內容物體積增加、壓力增高或是筋膜間隔區的容積減小,致其內容物體積相對增加者,均可發生筋膜間隙綜合徵。

  常見於:

  1、肢體的擠壓傷。

  2、肢體血管損傷。這一點尤其要注意,肢體主要血管損傷,肌肉組織缺血在4小時以上,修復血管恢復血流後,組織會發生反應性腫脹,使間隙內容物增加,壓力增高,而發生本症。

  3、肢體骨折內出血。肢體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間隙內,由於筋膜間隙的完整結構並未受到破壞,積血無法溢位而內容物體積增加,使壓力增高而發病,可見於脛骨骨折及前臂骨折。

  4、石膏或夾板固定不當。

  5、髂腰肌出血。因肌鞘限制,出血腫脹,壓力增加,呈屈髖畸形,可壓迫股神經致股四頭肌麻痺。

  6、慢性用力性筋膜間隙綜合徵(chronic exertional compartment sydrome
)多見於運動及鍛鍊者,尤以長跑等下肢鍛鍊者,可發生。主要見於小腿的後深間隙,外後間隙及外前間隙,由於長時間運動,小腿肌肉代謝物增加導致該間隙內壓力慢性增加,而漸發生症狀,其不像急性創傷性間隙綜合徵的症狀體徵多,而主要以區域性疼痛,休息後可緩解,但在某次運動可急性發作而需要治療。

  臨床表現:筋膜間隙綜合徵的發病一般均比較迅速,嚴重者大約24小時即可形成典型的症狀和體徵。

  1、疼痛,呈進行性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壞死前,加重而不緩解。腫脹、疼痛及肌肉被動牽拉疼痛是本病的重要體徵。

  患者就診時腫脹往往是最早的體徵,腫脹明顯時可見水泡形成。

  2、感覺障礙。肢體的末端顏色大都正常,但脈搏常減弱或摸不清。

  3、晚期表現主要是肢體攣縮畸形和神經幹損傷帶來的表現。

  診斷:臨床診斷貴在一個”早“字,早期的判斷和預防性切開是必要和必須的,筋膜間隙綜合徵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且治療效果,避免此種後果的唯一方法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如治療及時且措施正確,則筋膜間隙內的肌肉可免於壞死,神經功能不受損害,而完全恢復。

  手術切開筋膜減壓的時間對預後至關重要,早期24小時內切開減壓除合併有神經本身損傷外,均獲得完全恢復,功能正常。

  晚期切開者,因時間早晚不同而預後不同。36h切開的病例,前臂、前臂深層肌肉尚未壞死,術後手功能仍可恢復正常。3到8天切開的病例,深層肌肉大部分壞死,但淺層肌肉尚好,術後可留有輕度缺血攣縮畸形,傷後18天3個月行切開的病例,對肌肉缺血攣縮無改善。

  治療方法:

  1、非手術治療。

  甘露醇的使用是有效的,筋膜間隙壓力低於30mmHg者,可以採用制動,抬高患肢,嚴密觀察7到10天,腫脹消退,症狀消失,可完全治癒而不留任何後遺症。由於本症發展迅速,後果嚴重,對治療而言,寧可失之切開過早,而不可失之與延誤。

  2、手術治療。

  本例患者有典型受傷史,患者肢體腫脹明顯,肌肉被動牽拉疼痛劇烈,伴神經功能障礙,同時尺骨近端骨折,貫通傷。

  手術分兩期進行。

  一期切開減張,修復受損肌肉組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