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科 住院醫師 姜志剛

  幾種針刺意外的緊急處理

  1、刺人中引起鼻孔出血者,估計是刺深了,立即令患者平臥,刺上星可立解出血。

  2、刺風池誘發癲癇發作者,突然意識迷惑,左右張望者,急拔針,令其平臥,刺申脈可解。

  3、一些肢體穴位刺後引起血腫者,不需驚慌,令患者冷敷處理,遇見一些針後疼痛加劇者,可參考董氏奇穴的解穴處理。

  4、遇見針後面色潮紅、頭暈嘔吐者,考慮血壓增高者,量血壓確認血壓增高者,可舌下含服心痛定處理。

  5、刺胸、背部穴位出現氣胸者,爭分奪秒送急診科處理;

  6、一些上頸段穴,不熟悉解剖,萬不可孟浪處之。

  7、一旦發現危症,自己處理不了的,早轉急診科處理,不可拖延、掩蓋,並且處理越早越損失越小,效果也越好,萬不可抱僥倖心理,希望患者自解,畢竟生命對於任何人只有一次。

  鍼灸治療異常情況與處理

  1、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現象。這是可以避免的,醫者應該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飢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後,或體位不當、或醫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而致針刺時或留針過程中而發此症。 症狀: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撲倒在地,脣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處理

  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後,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內關、足三裡、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採用急救措施。

  預防

  對於暈針應注重於預防。如初次接受針刺治療或精神過度緊張,身體虛弱者,應先做好解釋,消除對針刺的顧慮,同時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最好採用臥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若飢餓、疲勞、大渴時,應令進食、休息、飲水後再予針刺,醫者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可及早採取處理措施,防患於未然。

  2、滯針

  滯針是指在行鍼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而病人則感覺痛劇時,稱為滯針。

  原因

  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後,病人區域性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鍼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鍼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而成滯針。若留針時間過長,有時也可出現滯針。

  現象

  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病人痛不可忍。 處理
若病人精神緊張,區域性肌肉過度收縮時,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於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用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而緩解肌肉的緊張。若行鍼不當,或單向捻鍼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並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即可消除滯針。

  預防

  對精神緊張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顧慮。注意行鍼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單向捻轉,若用搓法時,應注意與提插法的配合,則可避免肌纖維纏繞針身而防止滯針的發生。

  3彎針

  彎針是指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後,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稱為彎針。

  原因

  醫生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過速,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組織器官或病人在針刺或留針時移動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外力壓迫、碰擊等,均可造成彎針。

  現象

  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感困難,而患者感到疼痛。 處理
出現彎針後,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針系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起出。若由病人移動體位所致,應使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區域性肌肉放鬆後,再將針緩緩起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斷入體內。

  預防

  醫者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均勻,並要避免進針過速、過猛。選擇適當體位,在留針過程中,囑患者不要隨意更動體位,注意保護針刺部位,針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壓迫。

  4斷針

  斷針或稱折針,是指標體折斷在人體內。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和施術時加以應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於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鍼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的正確處理等,均可造成斷針。

  現象

  行鍼時或出針後發現針身折斷,其斷端部分針身尚露於面板外,或斷端全部沒入面板之下

  處理

  醫者態度必須從容鎮靜,囑患者切勿更動原有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面板相平或稍凹陷於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應在X線下定位,手術取出。

  預防

  為了防止折針,應認真仔細地檢查針具,對認為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針具,應剔出不用。避免過猛、過強的行鍼。在行鍼或留針時,應囑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體位。針刺時更不宜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應留部分針身在體外,以便於針根斷折時取針。在進針行鍼過程中,如發現彎針時,應立即出針,切不可強行刺入、行鍼。對於滯針等亦應及時正確的處理,不可強行硬拔。

  5血腫

  血腫是指標刺部位出現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稱為血腫。

  原因

  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 現象 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斷則面板呈現青紫色。

  處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區域性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區域性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到活動功能時,可先作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區域性輕輕揉按,以促使區域性瘀血消散吸收。

  預防

  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幹棉球揉按壓迫針孔。

  6氣胸

  原因

  針刺胸部、背部和鎖骨附近的穴位過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組織,氣體積聚於胸腔而導致氣胸。

  症狀

  患者突感胸悶、胸痛、氣短、心悸,嚴重者呼吸困難、紫紺、冷汗、煩燥、恐懼,甚則血壓下降,出現休克等危急現象。檢查時,肋間隙變寬,外脹,叩診呈鼓音,聽診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氣管可向健側移位。X線胸透可見肺組織被壓縮現象。有的針刺創傷性輕度氣胸者,起針後並不出現症狀,而是過了一定時間才慢慢感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處理

  一旦發生氣胸,應立即起針,並讓患者採取半臥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靜,切勿恐懼而反轉體位。一般漏氣量少者,可自然吸收。醫者要密切觀察,隨時對症處理,如給予鎮咳、消炎類藥物,以防止肺組織因咳嗽擴大創口,加重漏氣和感染。對嚴重病例需及時組織搶救,如胸腔排氣、少量慢速輸氧等。

  預防

  醫者針刺時要集中思想,選好適當體位,根據患者體形肥瘦,掌握進針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過大。胸背部腧穴應斜刺、橫刺,不宜長時間留針。

  7刺傷腦脊髓

  原因

  胸脊髓是中樞神經統帥周身各種機體組織的總樞紐、總通道,而它的表層分佈有督脈和華佗夾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風府、啞門、大椎、風池以及背部正中線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間腧穴。若針刺過深,或針刺方向、角度不當,均可傷及,造成嚴重後果。

  症狀

  如誤傷延腦時,可出現頭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傷脊髓,可出現觸電樣感覺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暫時性肢體癱瘓,有時可危及生命。
處理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馬上出針。輕者,需安靜休息,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自行恢復。重者則應結合有關科室如神經外科等,進行及時搶救。

  凡針刺督脈腧穴--12胸椎以上及華佗夾脊穴,都要認真掌握針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針刺風府、啞門穴,針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過深;在行鍼時只宜捻轉手法,避擴音插手法,禁用搗刺手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