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劉謙民

  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痛、腹脹,以及排便習慣改變。近年來患病率不斷攀升,國內人群的發病率高達10%~20%。有許多人常常被該病所困擾,多方檢查,四處求醫問藥,雖然經過全面檢查,往往找不出確切的病因,吃過多種藥物效果甚微,有人症狀長期得不到控制還會出現焦慮等精神症狀。近年有研究報告,約有2/3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不適症狀可能與某種食物特別是高發漫食物有關,剔除這些食物後,55.2%患者症狀明顯好轉,說明飲食與腸易激綜合徵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腸易激綜合徵總是治不好,可能需要改變飲食習慣。
  先看看什麼是發漫食物
  發漫食物其實就是指容易發酵的食物,主要是低聚糖、二糖、單糖和多元醇,許多常見的水果、蔬菜、堅果和食品新增劑都是發漫食物。它們不容易被人體吸收,從而會使腸道滲透壓增高,引發腹瀉。這類食物遇到腸道里的細菌後,很容易發酵產氣,從而產生腹脹。如果產生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甲烷,則會減慢腸道蠕動導致便祕。目前一些研究證明限制發漫食物的攝入可以改善腸易激綜合徵和其他功能性胃腸疾病的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祕等。

微信圖片_20210302103536.jpg

  飲食為什麼會引起腸易激綜合徵的症狀
  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病機制比較複雜,可能與內臟高敏感性、腸道炎症、胃腸道動力學異常、免疫反應、心理狀態、腦腸軸活動等有關。近年的研究發現,飲食與腸易激綜合徵症狀密切相關,主要是由於某些食物的不耐受、食物對腸道滲透壓、腸道菌群以及內臟敏感性的影響。

  1、某些食物的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也稱為慢性食物過敏,是當一個人缺乏消化某種特定食物的酶時,發生的胃腸道反應,而不是免疫系統反應。食物不耐受的症狀常常是在吃下食物的數小時或數天後發生。常見的症狀有: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皮疹、面板瘙癢、頭痛、失眠等等。50%~70%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存在食物不耐受,常見的不耐受食物包括:高糖飲食、咖啡、酒精、牛奶、巧克力、豆類、洋蔥、捲心菜及脂肪、香料含量高的食物。
  2、腸道滲透壓改變
  腸道滲透壓的改變是飲食導致腸易激綜合徵潛在的致病機制,在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中多見。有研究發現食用小麥、大豆、牛奶、酵母的患者,鏡下腸黏膜上皮損傷、上皮內淋巴細胞增生、絨毛間隙增寬等表現更為多見。某些發漫食物極具高滲透性,這意味著,它們很容易就能吸收大量的水分,將很多水帶入腸道中,這可能會影響到腸道蠕動的速度,並且導致腹瀉發生。
  3、影響腸道菌群
  食物的構成與機體腸道菌群的變化密切相關,儘管不同發酵底物可選擇性促進不同細菌增殖,但發漫食物多數是腸道菌群的良好底物,因而發漫食物含量較高的飲食可能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腸道微生態失調,腸道中過度生長的細菌提前發酵了這些人體無法完全消化的食物,使得患者腸內聚集大量的氣體,從而誘發脹氣、痙攣等狀況。

  4、內臟高敏感性
  發漫食物因腸道內水解酶缺乏而無法水解,導致無法吸收,加之其傳輸緩慢而滯留腸腔,可增加腸腔內水分與氣體的產生,提高對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內臟的高敏感性。腸易激綜合徵患者更易出現腹脹或腹部膨脹,便祕型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腸道氣體存留時間更長,進一步說明內臟高敏感和腸道傳輸能力下降是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發生腹脹的機制。
  怎樣改變飲食習慣
  1、避免不耐受的食物
  許多人可能同時會對3種或更多的食物產生不耐受現象,由於發病隱匿且症狀沒有特異性,人們很難自己找出不耐受的食物,需要進行專業的檢測。許多大型醫院都開展了此專案,只需05~1毫升血液,即可進行生活中一些常見食物不耐受檢測。目前常見的14項檢測包括牛肉、雞肉、鱈魚、玉米、螃蟹、雞蛋、蘑菇、牛奶、豬肉、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和小麥等,有的還可提供90項食物不耐受的檢測,包括各種蔬菜、肉類和水果等。
  如果通過食物不耐受檢測,發現了自己不耐受的食物,方法很簡單,既不需吃藥也不用打針,只需通過飲食調整,避免不耐受食物,即可擺脫不耐受症的困擾。每個人不耐受的食物種類和產生症狀等各不相同,因此所需的飲食調整時間也各不相同。
  根據檢測結果將食物分為忌食、輪替和安全食用三類,如果不耐受食物比較少,可直接忌食。如果不耐受食物很多,可將中度和重度敏感的食物列為忌食,輕度敏感的食物列入輪替食用。可以替換的食物參見附圖。
  微信圖片_20210302104123.jpg

2、避免刺激性食物。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中接近一半的患者在進食生冷、辛辣食物,以及飲酒、飲用含咖啡因飲料後出現腹痛、腹瀉、排便次數增多的現象。這是因為酒精會影響胃腸道運動、吸收和黏膜通透性,咖啡、濃茶等飲料中含有咖啡因可對胃腸道產生慢性刺激,增加胃酸分泌和結腸運動活性。辣椒素可刺激瞬時感受器降低痛覺閾值,進而引起腹痛等不適。因此腸易激綜合徵患者應該儘量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3、減少脂肪的攝入,增加膳食纖維。
  因為脂肪可以刺激胃結腸反射,這種反應在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中會被放大,而且脂質的吸收會增加結腸敏感性。膳食纖維可分為可溶性纖維(比如卵葉車前子和車前草)和不可溶性纖維(比如米糠、麩皮)。可溶性纖維可以明顯改善腸易激綜合徵的症狀,而不可溶纖維容易加重症狀。
  因此,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可嘗試攝入可溶性纖維,建議從低劑量的可溶性纖維(每天3~4g)開始,並在耐受的情況下逐漸增加到每天20~30g,但應注意加量過快可能加重原有的腹痛和腹脹等不適。
  4、低發漫飲食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低發漫飲食能改善50%~80%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症狀。這種飲食能明顯改善腹瀉、腹脹以及產氣過多的症狀,它對緩解腹痛也有一定的作用,它能改善整體的消化狀況,並顯著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低發漫飲食之所以有效,關鍵還是在於對菌群的調節,限制高發漫的膳食纖維,可以讓喜歡低發漫的細菌佔優勢,菌群的改變能夠減輕炎症,並使得腸道的敏感性下降。日常飲食中發漫食物的總攝入量一般為15~30g/d。低發漫飲食則強調控制每日攝入發漫食物的總量降至5~18g,而非完全避免攝入某種食物。
  低發漫飲食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實施。第一階段是“限制期”,嚴格限制所有富含發漫的食物4~8周。第二階段是“再攝入期”,對發漫食物逐漸再攝入並確定對不同食物的耐受程度。第三階段是“個體化期”,根據個人耐受程度而選用不同的飲食習慣並長期堅持。
  當然,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病機理非常複雜,飲食因素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精神心理因素也是發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變飲食習慣可以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症狀,不可能對每個患者都有效。對飲食改變效果不好的患者需要去醫院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