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李海清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現在綜合介紹一下足跟痛。

  一、足跟痛的解剖學機制

  跟骨結節前側有內、外兩個側突。外側突較小為小趾展肌的起點。內側突較大,上有拇展肌、趾短屈肌和跖腱膜附著。跖腱膜由中央帶、內側帶和外側帶三部分組成,跖腱膜中央帶(central bandplantar fascia,CBPF)最厚、最強韌,起自跟骨結節內側突的跖面,向前分為五支與足趾的屈肌纖維鞘及跖趾關節的側面相融合。內側帶覆蓋拇展肌,但甚薄弱。外側帶也很薄弱,覆蓋小趾展肌,在它的外側另有堅強的纖維帶加強,它起於跟骨結節內側突或外側突,止於第5跖骨粗隆。跖腱膜中央帶和內、外側帶之間分別形成足底內、外側溝,足底內、外側動靜脈及神經的皮支由此穿出,內側溝較深,外側溝較淺,兩者均為脂肪組織充填。脛神經於內踝上2橫指處發出1-2支跟內側神經,後者穿過足跟底部的纖維脂肪墊,並分佈於整個足跟部及跟骨內側骨膜。於分裂韌帶深面脛神經分為足底內、外側神經並和足底內、外側血管一起共同經過拇展肌的深面進入足底。足底外側神經尚發出一支支配小趾展肌。Schepsis等認為跖腱膜、脛神經跟內側支及小趾展肌支在足跟跖側痛的形成中均起作用Berkowitz等用MRI測量了8例PF/HSS患者的跖腱膜,發現最厚處平均為矢狀面7.40mm,冠狀面7.56mm。而5例按年齡、性別配對的對照組中平均為矢狀面3.22mm,冠狀面3.44mm。五組年青男性對照組中平均為矢狀面3.00mm,冠狀面3.00mm可見PF/HSS時跖腱膜明顯增厚。但目前尚無大量病例(包括正常值)的測量報道。

  脛後神經下行至內踝後方發支於內踝後下方的內側屈肌支援帶上,而屈肌支援帶是起於內踝止於跟骨內側部的;在內踝平面上行達內踝部並形成皮下支向下支配跟跖脂肪墊和面板。主支繼續下行發1-2支為跟骨支神經,分於跟骨內側面,而後,相繼發支為跖內側神經、跖外側神經,分別分佈於跖內、外側區域性組織。

  跖外側神經發第一支,根據Rondhuis和Huson(1986)研究認為該神經系混合神經(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進入跖腱膜深部和下部。因此,跖外側神經的第1支是跟骨刺刺激跖腱膜引起跟跖痛的主要原因。同時,跖外側神經還發支支配小趾外展肌,部分神經纖維進入趾短屈肌、跖方肌、跖韌帶和跟骨骨膜。跖內側神經和跖外側神經還各自通過收肌孔並繼續前行向跖趾方向分佈。因此,當跟骨刺刺激引起跟跖部疼痛往往並不侷限在跟跖側區域性,同時可以在跟跖內側部和足腰部也有疼痛和壓痛就不難理解了。

  二、足跟痛的診斷及鑑別診斷

  1、病史 發病時間,有無外傷史,瞭解患者的穿鞋習慣和工作情況,治療歷史等。有無內科相關疾病等。

  2、症狀 什麼時段疼痛;負重時疼痛還是靜止時疼痛;疼痛性質,如鈍痛、刺痛、火燒痛、持續痛、按壓痛等;

  3、體檢 疼痛部位;步態分析;足部是否存在變形;足部面板外觀有無變化;鞋底磨損檢查等。

  4、檢查 X光照片; 血液檢查;關節液檢查;骨掃描檢查;斷層掃描檢查;磁共振檢查;超聲波檢查;足底壓力檢查等。

  也就是說,詳細收集患者的各種資料,仔細分析,認真判斷,儘可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